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陸生來台:兩岸關係的寧靜革命(二)他山之石

  • 時間:2013-06-24 10:3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吳琍君
台灣正式開放陸生來台,種種的條件限制,正好顯示了台彎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但是,無論如何,首批在民國100年及101年先後來到台灣求學的陸生,已經成為大學校園裡的他山之石;兩岸的青春學子,更輕易地跨越了歷史形成的兩岸藩籬。
◎同文同種 兩岸學子沒有距離
台灣從公元2011年起,正式開放陸生來台就讀,但在只承認大陸985工程學校的種種條件限制下,第一年只招收到197名大陸研究生,第二年則招收到292名。但是這批不到500人的碩、博士生,其實早已推翻了台灣對陸生原有的猜疑與想像。在大學校園裡,不管你是來自此岸還是彼岸,大人世界築成的兩岸藩籬,早被這群年輕學子洋溢的青春拋在腦後。
政大傳播學院博士班七年級的台灣同學丘忠融,談到面對所裡新來的陸生同學,在他心裡產生的衝擊時,就表示:『(原音)其實一開始有點緊張,那時候因為台灣學生對陸生不了解,包括我自己接觸很少。那,互動以後才知道,原來很多的想像,包括有點擔心政治上的、或生活習慣上的,然後學習狀況上、然後融不融洽等等,其實接觸以後才發現,那些都是假問題。那後來就發現說,其實很多的想像,都是基於接觸太少。』
丘忠融指出,原本他還擔心,兩岸因為學制不同,導致台灣博士生年齡普遍比陸生同學大上許多, 加上性別差異,可能讓彼此格格不入,沒想到一、兩個月之後,畢業自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碩士班的陸生同學孫禕妮,就因為某一次寫作上不順利,向他們請教,從此大家就變熟了,讓他幾乎忘了對方是一名陸生。丘忠融說:『(原音)那後來互動以後,可能是大家,我覺得尤其是這個孫同學,她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是福建人,然後也有去香港唸書,我覺得她連口音跟整個穿著,我覺得根本跟我們是一樣。就是說我有時候會突然沒有把她當成、把她概念說是陸生,或是說特別的一種分類,就跟我們其實是,我是發自內心的,幾乎是一樣的,就是我的一個小學妹這樣子。』
來自廈門,畢業於廈門大學廣告系,現在就讀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的邱海棠,也提到和台灣同學都是一起唸書、一起玩,感情都很好。邱海棠說:『(原音)然後因為我們都是一起唸書,因為課業壓力還蠻大的,所以大家就是一起打拼,感情都很好;然後平常也還蠻常一起出去玩,他們也會帶我們去,就是譬如說他們家鄉熟悉的地方,然後他就會帶我們去逛他們平常比較喜歡的地方,所以感情大家都很好。』
台大國發所博士班陸生張可,甚至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的陸生來到台灣,餐敘及出遊的首選都是台灣同學,其次才是陸生。張可說:『(原音)因為我們之前有時候很多出國的留學生,它其實某種程度會形成一個自己的group在裡面,其實這樣子反而是不太適合於陸生去融入整個台灣的環境。但是後來我們調查後也發現說,大部份的陸生他在選擇說,包括餐敘和上街出遊的時候,他更多的第一項的選擇是選擇台灣的同學,而其次才會考慮到說陸生的部分。所以我覺得說,其實某種程度上也說明,陸生他其實有很大的願望是想要融入台灣的社會。』
張可還指出,以他個人的經驗就發現,台灣同學對陸生的友善程度超過了他的想像。他說:『(原音)因為對我來說,我一開始比較詫異的一點是就是說,我會想到說台灣的同學會對大陸的學生相對來說,我覺得應該還會比較友善;但是我沒有想到就是說,他的友善程度某種程度上其實也超乎了我的想像,就是說他們其實更加地友善。就是說他可能有時候會就是說,大家在一起上課的時候,或者在課間的時候,他們也會主動地跟你聊天哪、或者跟你交流一些部分。』
而校園裡,除了兩岸學子早已不分彼此,有時連老師也沒有把陸生當做「外人」。台大哲學系主任苑舉正就提到說:『(原音)因為這個,兩岸同文同種,看久了以後,我只有進去說過那個男生,怎麼這個地上那麼髒啊甚麼的,就根本忘了他大陸來的。罵完以後才發覺,他說我是從這個上海來的,我說上海來的跟髒不髒甚麼關係啊甚麼的!他說我跟主任介紹一下,我是誰。喔!才知道。都罵完了!所以說根本就沒有差別了!』
◎台生陸生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儘管青春無敵,大學校園裡,兩岸年輕學子早已輕易跨越歷史形成的兩岸藩籬。不過,許多人都指出,陸生比台生用功,台生比陸生有創意,彼此相互激盪,可以他山之石攻錯。但是,台灣的教授面對這群大陸菁英學子的觀察又是什麼呢?
單一學院招收大陸研究生多達26人,居全台之冠的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郭斯彥肯定這些陸生既認真又主動,上課喜歡坐前面,下課會來問問題,成績也不錯,對台灣同學應該有正面的激勵作用。
清大原子科學院院長董瑞安也認為,招收陸生能夠去刺激台灣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同時,陸生的用功程度,也可以提升台灣的競爭力。董瑞安說:『(原音)其實招收陸生最大的好處在於,有一些系所跟這些領域,當有陸生進來的時候,其實它會比較能夠去刺激國內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那其實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那招收陸生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希望能夠讓台灣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想法、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的人。所以不管是陸生、還是外籍生、還是僑生,其實我們都是非常地歡迎。那最近這幾年,其實我們也會看到說,當有不同領域的人進來,或者是當他們之間不同視野的人進來的話,對學生的幫助其實是蠻大的;尤其是陸生的用功程度,坦白講,都比台灣的學生來得好一點。所以這個基本上是會對台灣的競爭力,會有提升的作用。』
此外,政大社科院長莊奕琦也指出,跟台灣同學相比,陸生的確是更認真的,而且觀察能力也比較強,尤其談到大陸社會發生的事情,他們都可以侃侃而談;但是,僅管如此,莊奕琦也認為,陸生在思考上,就沒有台灣學生那麼活潑、多元。莊奕琦說:『(原音)台灣的學生活潑啊!台灣的學生基本上他的特色就是比較有創意啊!很多的想法上面,會比較有一些讓他們覺得說……因為基本上他們聰明,但他們在那樣的環境之下,他們思考上面是比較沒有那麼多元的,這是他們的盲點。那當然我們就希望他們來這邊能夠多看多學嘛!開拓他的這個視野嘛!那但是從學習態度啦、認真的程度,是他們比較好。那我們就是希望刺激一下嘛!刺激一下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學生也能夠去思考,事實上這些都是未來既是朋友、也是競爭的對象。』
不過,交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郭良文則認為,班上最優秀的還是台灣自己訓練出來的學生。尤其台灣的教學以及學術各方面的要求,都比大陸嚴謹很多,因此陸生來到這裡,壓力很大。郭良文說:『(原音) 陸生的表現應該算是中上吧!就是整體來講,他們蠻認真的、蠻認真向學。不過我覺得最優秀的學生還是臺灣自己訓練出來的一些學生,尤其是在那個思想跟理論的涵養的層次這個部分,陸生他們目前是達到有一個層次,可是他沒有辦法說,非常地靈活或者是在創新佈局上有更特殊的表現。然後他們也覺得我們的學生都很認真哪!他們覺得我們的學生很認真、很用功,天天都在念英文哪甚麼的!那他們這方面能力比較弱。那我們的教學、我們的學術的各方面的要求,都比在大陸嚴謹很多。所以他們會覺得,來這裡壓力很大。』
政大傳播學院副院長陳百齡也發現,其實大陸不讀書的學生也很多,而會選擇到大陸以外地區去唸書的孩子,某種程度上都是屬於企圖心比較高、也是比較高自我成就的類型,因此他們會比較認真,是可以理解的。此外,陳百齡也注意到,這些來台就讀的陸生,在英文程度上有些吃力。陳百齡說:『(原音)比方說以政大的課來講的話,每個禮拜的話呢,可能都有好幾篇英文的原文要讀嘛!那有些陸生就是,他們在大陸的時候,他們其實是不用讀原文的。就因為他們在念大學部的時候,可能就有中文的那種翻譯的教本哪!或者是那個老師寫的教本,所以他基本上是用中文的。可是到我們這邊來的話,就老師會要求他念原典。所以他一開始念原典的時候,他是比較吃力的。』
而單一系所招收大陸研究生高達16人、傲冠群倫的台大國際企業系、系主任謝明慧對所裡陸生的表現則認為,發言還蠻踴躍的;但發言踴躍,不見得成績就會很好。
台大哲學系主任苑舉正也表示,陸生學習動機是很強,但表現是不是一定比台生好?他其實有一點存疑。苑舉正說:『(原音)大陸學生呢,比較好的地方在於他們學習動機強,那當然也有不如我們學生的地方啦,對不對?因為我們這裡的話,也都是菁英學生嘛!彼此競爭,有好有壞。一般時下喜歡講這個大陸學生多好多好,這一點我其實有一點存疑啦!因為在台大當然比較例外嘛!對不對?因為我們菁英都在這裡嘛!』
事實上,政大傳播學院博士班一年級陸生孫禕妮原本也以為「陸生比台生用功」,沒想到來到台灣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孫禕妮說:『(原音)因為我上學期跟碩士班的同學一塊兒上課,我要補修一些碩士班的課。我的印象是,我當時,其實我挺驚訝的!因為就是我在香港或是大陸接收到的訊息,他們會告訴我,給我們的這個感覺是認為,大陸學生非常地用功;那台灣同學可能是在文創方面,他有很多的新的想法,但不見得他可能會在課堂上、學習上花費這麼大的功夫。但上完那學期的課,真的對我印象有非常大的改觀!他們非常地刻苦跟用功!真的!真的!所以我在跟我同學打電話的時候,我說喂!我說,以前啊,常常聽別人講說,台灣的同學,嗯,也許都是我們每次看到電視上呈現出來的現象,比如說「大學生了沒」,像類似於這樣,沒有想到他們在學習上這麼地用功!而且社會科學文化方面的那種素養是很好的。所以我非常地佩服他們,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很多的東西,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我覺得跟他們比起來的話,我還要努力。我有這樣的感覺,這是我發自內心的覺得,跟他們學習,會有一種來自同儕的壓力,他們真的很棒!』
怎麼看這群未來既是朋友、也是競爭的對象?陸生孫禕妮顛覆了過去以為台灣同學沒有陸生用功的印象;台灣同學丘忠融也說:原來很多的想像,都是假問題!清大原子科學院院長董瑞安則說,招收陸生最大的好處在於,能夠讓台灣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想法、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的人。的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岸學子不論是你看我,還是我看他,雙方彼此借鏡,相互砥礪。而這群他山之石,也勢將成為兩岸關係寧靜革命的重要基石。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