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地震之殤 人性之光

  • 時間:2013-05-05 15:1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沈雅雯
四川雅安強震讓災區滿目瘡痍,不過,在家園破碎、失去至親的哀痛中,也有許多動人的故事發生。災民們不停向前來幫忙的人表達感謝,讓災區激起團結的情感;遠道而來的志願者則成為救援的堅強後盾。連在千里之外的台灣,也有許多人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協助,在災難中更凸顯出人性溫暖的一面。
◎「謝謝你」 是災區最常聽到的話
『(路邊原音)感謝感謝!衷心感謝!』雅安強震後第一天,來自各地的救援、採訪車輛湧入災區,塞成長長的隊伍。車子開在蜿蜒、破敗的山路裡,每隔幾分鐘就有救護車呼嘯而過,沿途卻看到許多孩子們手上拿著紙板,上頭寫著「謝謝你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等大字,他們大聲對著救援的車輛喊著謝謝,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每隔幾百公尺,就會看到一個「抗震救災服務點」,民眾推著家裡的推車,免費提供熱食給救災人員,以實際行動表達他們的感謝。
災區情況混亂,為了幫忙,所有往來災區的車輛都有了默契,看見路邊揹著行李的人,就會停下來問一聲「要搭車嗎」?提著2個麻布袋,裡頭裝著一些衣服與乾糧的70多歲蔣奶奶,就這樣搭上了我們的車。
雖是素昧平生,但是記者一句「家裡還好嗎?」就讓蔣奶奶崩潰。蔣奶奶用濃濃的鄉音訴說著地震當時的驚慌與對未來的茫然。一聽到記者來自台灣,便緊緊握住記者的手,連聲道謝,一切的文化、語言隔閡,都消失在這激動的緊握中。蔣奶奶說:『(原音)你聽不懂我說的嗎?(記者:聽不太懂,我們是台灣來的。)感謝,感謝你們。師傅(司機)感謝你。(司機:舉手之勞罷了,因為我們都是四川人。)』
在雅安做小攤販生意的張姓夫婦,同樣掛心重災區的民眾,卻不知道能幫上什麼忙。看著車陣中焦慮的人們,他們決定收起生意,騎著摩托車將救援者與記者們送進災區,一趟又一趟。像張姓夫婦這樣的小故事,在災後的雅安隨處可見。
◎志願者、醫護人員 堅守第一線
『(現場原音)志工:誰領了誰就把名字簽了,1個帳篷會有2個手電筒,為了公平起見,大家都有。民眾:謝謝。』雅安地震後,災區隨處可見來自各省的志願者,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穿梭在餘震不斷、坍方連連的災區裡,默默做著發物資、搭帳篷等工作。
已為人母的劉玉芳就像是這些志願者的縮影。劉玉芳說,地震當天得知災情慘重,她什麼也沒多想就收拾行李,搭了36個小時的火車再轉6小時的汽車,從甘肅省來到雅安,不眠不休的趕路,就是為了替災民們盡棉薄之力。劉玉芳:『(原音)因為我曾經去過汶川地震、也去過玉樹地震,這是我第3次來到這裡。我覺得我來這裡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他們有人問我,當妳來這個地方,妳害不害怕會死在這裡?我說當我踏上這一條路,我就沒想過活著回去,這就是我抱持的態度。』
地震奪走近200條人命,在第一線搶救生命的護士張藝川也面臨與母親的死別。令人動容的是,她只有趕回家見母親最後一面,便強忍悲痛回到醫院救治傷患。她說:『(原音)當時內心非常掙扎,因為我長那麼大了、也工作了,我媽媽沒有享過一天的福就遇難了,就想能多陪我媽媽一會兒是一會兒;可是又想,這個時候肯定有更多人會需要幫忙,畢竟當初是我媽媽建議我選擇當護士,我想這也是她的願望,希望我可以盡我微薄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
◎心繫災區 台灣急叩電話不斷
在地震後的第一時間,遠在台灣的許多人也同樣心繫災區。2008年的川震,讓不少台灣人和當地結下一生的緣分,聽聞雅安又遇強震,當天擔憂的越洋電話響個不停。中里中心小學校長吳剛就感動地說,中里小學是汶川地震後台灣協助重建的學校,蘆山地震當天,台灣方面很焦急,卻因為通訊中斷、連繫不上,學校的台灣設計師徐岩奇放心不下,隔天就想辦法進入災區了解情況。吳剛說:『(原音)當時4月20日的時候,台灣的夏鑄九老師他們幾位就跟我通了郵件,因為電話無法接通。徐老師在台南打電話給我,但是我的電話不通,他透過設計院的院長打通了。可是4月21日上午10點,徐老師就趕到了現場,因為他還是很擔心,不知道學校什麼情況。』
由於擔憂災民的情況,台灣的慈濟基金會也想盡辦法與官方溝通,進入災區搭起帳篷教室,陪著孩子唱歌、畫圖,撫慰他們受創的心。慈濟志工黃崇發說,地震損害的房屋可以很快重建,災民們受創的心卻需要很漫長的復原,陪伴與援助必須持續。
『(小朋友唱歌原音)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依相信彼此都感恩,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分擔分享彼此的人生。』
地震,是大自然給人類的磨難,它提醒人們必須凝聚力量、相互扶持,讓逝者安息、生者堅強。這次蘆山地震,震碎了許多人的家庭與夢想,但也因此展現出人性的溫暖,成為災難中最動人的一面。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