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偏鄉原民教育 納自身文化展成效

  • 時間:2013-04-23 08:2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李憶璇
偏鄉小學交通不便、資源缺乏,學生也全為原住民,且對城市觀點編纂的教材無感,造成學習力低落,程度也與一般學童有所差距。其實,只要改變教材,將孩童們自身的原民文化納入教學,原民學童的眼眸也可以炯炯發光,對課業學習產生興趣。
◎學習融原鄉文化 學童反映熱烈
上午8點整,寂靜無聲。
很難想像這是一間山上的原住民小學,平常的吵雜聲不見了,是用了什麼魔法,讓孩童們保持安靜,且專注學習?
這是屏東縣牡丹鄉高士國小推行的閱讀活動,每天半小時時間,由老師陪著孩子們讀書,書目大部分是當前受平地孩童歡迎的故事書,以及老師們專門挑選,有講述原住民神話故事的童書。小朋友們一年共讀過188本書,是平均統計的6倍,孩子們因此認識更多生字,學習也更為主動與自信。原民小學生陳艾:『(原音)有些書裡面都會教妳一些自然生態啊,或是動物的,我就覺得看這種書會學到蠻多的知識。』
轉到另一間原民小學青葉國小,一群學生正拿著碘液,對常吃的麵包、小米、麵條等主食進行澱粉測試,看到食物加了碘液後變成深黑色,個個睜大了眼睛。而文樂國小裡,老師正在用添裝小米酒的數學題目為例子,教導學童們學習「小數」的概念。這些在教學上一些新的嘗試與改變,讓原民學童們燃起學習的興趣。
國科會「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2009年起實施,計畫老師們將「原民文化」納入試驗教學中,讓原民學童們以有別於學習以往都市觀點的教材或題目,而是從身邊最熟悉的文化學起。屏東教育大學教授徐偉民說:『(原音)文化融入只是一個媒介,大家都知道我們在設計教科書情境的時候,大部分都是以市區的觀點來看,怎麼安排情境,怎麼跟學生生活經驗結合;可是這些對原鄉孩子生活經驗來講是有很大的落差,就是為什麼要用文化融入進來。』
◎師資培育 不可缺要素
在原住民國小課程中嘗試放入原民文化固然新鮮,但在偏鄉小學老師流動率高,本身也不見得是原住民的情況下,授課的師資培訓也成為教學重要的一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教授華國媛說:『(原音)就師資部分我們有注意到一些事,就是在地化的師資是好的;再來是老師的再訓練是必要的;第三件事就是讓部落的耆老分享經驗,讓多元化科學教育更適合學習者的背景,從這3個角度把師資加強。』
高士國小校長王英明表示,近年偏鄉師資越趨穩定,除了在地老師回到原鄉任教,外地老師待在學校的時間也越長,看得出偏鄉教育努力的成果,他說:『(原音)目前偏鄉已經比以前越來越進步,除了在地的老師越來越多,有些外面的老師服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還有到10年的,相信生根的結果也體認到偏鄉教育需要大家的投入。』
◎試辦性質 盼成未來教材
國科會第一期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已告完結,隨即進入第二期計畫,持續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學者期盼計畫能持續深入執行,因為教育需要長期的發展,才能觀察教學前後的顯著差異;若成效良好,或可能推廣為全國性教材,適用更多偏鄉原民小學。國科會科教處處長陳國棟說:『(原音)希望第二期結束在某部分數學跟科學教材可以做成教科書,包含老師的培訓跟推廣,希望將來做更多,透過教育部跟原民會做更廣的推廣,國科會只是嘗試提出解決方法,我們也會針對其他的教育去逐步看怎麼讓他們學得更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養成不易;然而,各族群的學習內容應該多元並列,不能忽略少數族群的聲音,以保障每一人學習的權益。原住民是台灣重要的文化瑰寶,如何用更適當的教材與教學方法教導偏鄉原民學童,讓他們良好吸收,無疑是未來教育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