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怎麼看香港『去殖化』:封建閉港自守、令香港與西方百年建交關係重新再調整、 破壞文化歷史令香港再被殖民

  • 播出時間: 2022-09-22
專題報導
在香港有市民畫下英女王及其愛狗,並寫上「感謝英女王對香港所做的一切」,放在英國駐港總領事館門外悼念。(受訪者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沛冰台北傳真111年9月19日 (圖:中央社)

居英香港大學博士 楊穎宇:中國一位資深評論員寫的文章—『從英女王逝世看香港的去殖化』。這反映左派傳媒對相關事件相當敏感及嬲怒。英女皇 伊莉莎伯二世於九月八日去逝,九月九日全球英國領使館開始設弔唁冊供各地巿民弔唁。香港有很多巿民湧現英領(英國駐香港總領使館)排隊弔唁英女皇 伊莉莎伯二世。英領弔唁英女皇如同連儂牆一樣,左派媒體氣怒斥事件已經變質。短短四日後,十三日左派媒體刊出這篇文章。這文章措詞非常強硬指:香港回歸廿多年,仍然有少部人戀殖…並批判其中一位的青年單膝跪地弔唁英女皇…。文章質疑,九七後出生的青年為何會對殖民地宗主國有如此強烈的情感。因此誣衊這現象是教育所延伸出來的遺毒。這整件事是全完脫離了香港在回歸後越來越差的政治環境及2019年社運後社會撕裂情況下所做出的評論。眾所周知,這就是中共對各種事物慣用的『上綱上線』。該報為何不去訪問這位單膝下跪青年為何如此傷心?在完全沒有任何客觀情況下寫出這種批判性評論, 這就是中共的上綱上線.的政治批判,因此,此短文的結論是香港還有『去殖化』問題要處理。整篇文章就是為了下一步香港去殖化的政策來找個借口。而且,這文引用鍾教授的評論文句,卻不點名指鍾劍華教授是黃絲時事評論員,此寫作舉動顯小家子氣,談何泱泱大國?整篇短文重點就要香港進一步『去殖化』。

今天有報章報導:各種以前港督命名的基金組織可能會是第一波被改名。中方曾承諾回歸後不會有改名稱等動作,現在回歸只有廿多年便開始為去殖化而更改名稱,有些組織不見得受每個人注意,就先從少關注的組織著手,這小動作是會慢慢做。相比之下,香港與星加坡距離會越來越遠。星加坡獨立後,善用殖民地宗主國與西方關係來建立西方現實政治關係。星加坡完全毫不諱言,前星加坡總督名字會保留下來,星國人甚至乎覺得這就是星國歷史的一部份,為何要改呢! 但香港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在國安法及中共政權壓迫下,香港的英殖民地特色慢慢地被修改。歷史與現實是互為一線,將殖民地歷史刪掉,事實上會將現實與西方關係再做一次重新的調整,這對香港發展完全沒有好處,我覺得這樣做是一種非常封建的做法,是要迫香港走閉關自守的一個行為。如果認真執行『去殖化』,剛才你所說的機構、街道、學校、醫院等的名稱都是『去殖化』的目標。到底是隨隨便便應付?或是照命令從嚴去殖化?暫時是沒有人知道。大家也明白,2019後,香港是什麼事都會發生的,既然大公報高調要香港『去殖化』,相信港府是不得不做了。

到底什麼時候出現『戀殖』一詞呢? 『戀殖』是回歸後才出現,並非在回歸前出現。2007年,皇后碼頭遷拆時,眾環保人仕發聲斥責,拆遷是減少了一個公共空間。中共將此事演譯成為香港人戀殖。『戀殖』一詞是在這個事件中出現。 當時港人被指『戀殖』而必須要『去殖化』,但當時社會氣氛並不是『戀殖』, 所以『去殖化』也推不動、做不出來。現時香港是三權合作年代,只要大公報一聲令下,港府也不得不去做了。

相較以前英國殖民地化香港,現時中共殖民地化香港更讓人深刻感受,只要是主子出聲,香港政府是不得不做出反應。港府未來兩年必定會做去殖化工程。 首先從組織名開始,街名可能用試點測試下,如果港民反應不太差,就會慢慢逐條街來做。香港什麼時候會迎來第一條的中山大道,(不要嚇人) 現它做的事就是要嚇跑外界世人、更甚嚇跑投資者。(那維園要改成為天安門香港公園?)何止要改名,維園裡的維多利亞女皇像、兵頭花園的英皇像等等全數要拿掉。一修改歷史,其實是牽一發動全身。如何將記憶從生活空間拿掉呢?就是要將公共建築裡的礙眼的人事物全部拿掉,從巿民肉眼看得到的人事物全部拿掉。

伊莉沙伯女皇登基後,很快有一間官校出現,因此用英女皇名字來命名,這就是位於洗衣街上的伊莉沙伯官中 (Queen Elizabeth School)。其實,使用他人名字來命名已經屬他人的分靈體,他人有紅白二事,在道義上應該要去道賀及致哀。但英女皇逝世,這麼大的事情,伊莉沙伯官中是完全什麼都沒有表示過,甚至學校早會也沒有提及過,在道德上是非常之差。如果是如此,不如盡快將學校名改為習近平中學。

如果要全面去殖化就必須將任何具殖民色彩的都要撤換。問題是歷史剷不掉, 剷除歷史對現政權也只不過是做功課。所以要看做到何種地步,只要上頭滿意,大公文匯又不再發文遣責,那應該是可以了。港政不見得喜歡做這事吧!

英女皇在1953年登基,當年全球包括英國開始非殖化運動,總體來說,英國政府對港政策是儘量少干預,地方上沒有任何動亂,英政府即可接受了。戰前並不存在的一個因素是國共兩黨在香港爭地盤,國共兩黨的對立是相當明顯,1956年的九龍暴動、1967左派暴動。當暴動發生時,英殖民政府的目的是不要給兩派在街上對抗暴衝突,例如67暴動時,曾經調景領想派人出去打倒左派, 結果被英殖民地政府喝止,英殖民政府不想事情再複雜化,英殖民政府時期, 只要地方上沒有任何大衝突的話,英殖民政府是會隨你自由發展。現在,左派常說被英殖民政府如何壓迫,但當時的左派是可以大肆宣傳大躍進、大肆宣傳文革、賣文革書大行其道、英殖民政府都沒不會干預。這點說明巿民可以做你想做的,可以宣傳,總言之不可有任何暴力衝突就可以了,英殖民政府的措施是要求治安要做好。

現在香港有這麼多人對英國治理香港時期念念不忘,這並不是英殖民政府當時做了什麼好政績,而是做得衰的事情較少,這句話很重要。回看整個大英帝國歷史裡,如香港人對殖民地政府撤出廿多年仍然會懷念殖民政府宗主國的地方是較少。大部份曾是英國殖民地的非洲國家都仍然仇恨英國。以肯亞為例,50年代曾有本地游擊隊與殖民地政府發生衝突,50年代著名的The Mau Mau rebellion (1952–1960) 有萬一多人死於雙方衝突。現時全球悼念的英女皇 伊莉沙伯二世,但很多非洲國家包括肯亞在內都說明是不會悼念她。我們發現在大英帝國下有不同的殖民地,而殖民地被英國迫害過的地方是不少,就算獨立後都會對英國政府抱仇視態度。香港是完全不同,英殖民政府做得衰的事情較少,香港回歸中共後比英殖民時更差,導致香港人於九七回歸後慢慢滋生懷緬殖民地的情緒. 這種情緒在全球講是相對獨特. 但又不是孤例. 香港以前是直轄殖民地,而另一個直轄殖民地的例子是西班牙直布羅陀,1713年英國已經從西班牙拿走直布羅陀。近這幾十年,直布羅陀有聲音表示,既然直布羅陀在西班牙領土上,但近四百年為英國殖民地,有人想回歸西班牙,那是否應該回歸西班牙呢?結果直布羅陀辦了一場公投,公投結果顯示絕大部人仍然做要英國殖民。即是話某個地方曾經是某國的神聖領土就必須要回歸,如果給當地人公投有可能會出現另一個結果。所以,直布羅陀這個地方是值得香港參照。如果給香港人投票,香港人會願意選擇英國或是中國呢?這就不得而知。這例子也說明,直轄殖民地是戰略地點、握有咽喉的重要性,英國政府是不會壓迫當地人。所以,這些直轄殖民地與非洲殖民地有很大的不同。香港及直布羅陀在大英帝國下,當地巿民是有可能繼續對殖民宗主國懷有正面情懷。

在英國歷史裡,最少有三位女皇:伊莉沙伯一世、伊莉沙伯二世 及1837-1901維多利亞女皇。香港變成英國殖民地時是女皇執政,就是英女皇 維多利亞。 所以香港有很多維多利亞女皇特色,皇后大道、皇后街、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山頂、維多利亞公園等等有百多年歷史的名稱都是以女皇來命名,這說明大英帝國最興盛時就正正就是一位女皇執政,就正因為英女皇 維多利亞執政時拿下香港,所以有很多土地、建築等以她名字來命名。英女皇 伊莉沙伯二世時期,香港已經成為一座繁榮城巿,相對就沒有這麼地方可用她名字來命名。

現在重提由香港巿民投票選擇未來是不可能,而且會觸犯國安法。但純歷史學述探究,早在中英談判前,於1982年革新會就香港前途進行民調,75%受訪者贊成維持殖民地現狀,只有4%是希望回歸中國,這是1982年的民調。如果2022年有相關的民調,或者希望歸中的人數可能會多於4%。但是否能超過一半也令人很懷疑。

在中英談判前,如果可以民意來決定的話,真想回歸中國的香港人是極之極之少,所以當年中英談判以香港公民投票來決定的話,回歸中共就必然是不可能、必死無疑。中英談判必然是不用談了。所以,中共從頭到尾都不允許香港代表參加中英談判,因為中共清楚知道有香港代表參加中英談判,整件事就會必死無疑,香港必然不會歸中。

節目主持人

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