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宋源烽
11月的颱風康芮席捲台灣,引發多地災情,也為航空安全敲響警鐘。一段網友側拍的影片記錄了驚險一幕:一架從沖繩返回台灣的星宇航空班機,在台灣國際機場降落時,因強勁的側風而遭遇危機。飛機剛觸地便因機身傾斜幾乎讓左翼碰觸跑道,機師迅速拉起復飛,隨後在第二次嘗試中安全著陸。雖然最終化險為夷,但這次硬著陸的險象令人不寒而慄,本集節目邀請國際觀察家宋源烽談在惡劣天候中的飛安問題,這些常被譽為技術與判斷力的極限挑戰。颱風帶來的強側風,不僅考驗了飛行員的操控能力,也提醒人們,飛行安全遠非理所當然。降落前的每一個細節,從地面氣象預測到空中的動態操作,都決定著成敗的分秒之間。
影響飛機安全降落的,首先是天氣,側風會使飛機偏離跑道,甚至在接地時因風力導致機身失衡,增加硬著陸風險。此外,大雪與積冰可能降低跑道的摩擦力,使煞車失效;而淹水則可能引發「水飄效應」,讓飛機失控。更極端的情況如火山爆發,則會讓火山灰損害飛機引擎,直接威脅空中安全。這些自然力量不僅不可預測,更無法抗拒。
飛機本身的性能,亦是飛安中的關鍵因素。不同的機型有不同的設計特性,例如大型機型如波音777,因其重量與穩定性,對側風的容忍度較高,而小型飛機如ATR系列,則更易受到風力影響。而當機場因天候無法降落,備降其他機場雖然是必要的安全選擇,卻伴隨著高昂的成本。不僅額外燃油和機場使用費用增加,航空公司還需為乘客安排住宿、膳食,甚至改訂後續航班,對運營造成不小壓力。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迫降後,飛機需接受全面檢修,確認機體是否受到損傷,這一過程亦意味著航班調度的連鎖影響。
對乘客而言,了解安全考量的細節,也是對航空安全更深層的認知。或許延誤、備降會帶來些許不便,但這些都是在守護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做出的選擇。在起降的瞬間,安全帶的每一次扣好、對機組指示的每一次服從,都是在參與這場與天候的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