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進口黃豆應分流 邁向食安第一步

  • 時間:2016-10-27 16:1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劉玉秋
進口黃豆應分流 邁向食安第一步
民進黨立委蔡培慧(中)24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要求關務署對進口黃豆分流管理,並要食藥署建立食品級與飼料級黃豆的品質、裝配、保存、運送、銷售等標準規範。
(圖:中央社)
我國黃豆幾乎仰賴進口,根據資料顯示,進口的黃豆絕大多數是「基改黃豆」,消費者對此卻無所悉知。有立委及消費團體疾呼,進口黃豆應從源頭管制,區分食品級與飼料級,並限制基改黃豆不能做食用用途。新政府宣示要為消費者食安把關,黃豆是我國飲食文化的一環,若能做好分流管理,對消費者無疑是一大福音。
◎八成基改黃豆吃下肚 國人渾然不知
國人食用黃豆量大,但我國黃豆幾乎仰賴進口,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的資料顯示,台灣去年進口黃豆量高達268.5萬公噸,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基改黃豆,非基改黃豆僅5.9萬公噸,占總體進口量2.2%。然而,根據美國農業部的報告指出,台灣直接食用黃豆約28萬公噸,遠高過我國進口非基改黃豆總量。也就是說,國人日常生活中所喝的豆漿,中午吃的涼拌豆腐、豆干、甚至煮菜用的醬油等,近8成的黃豆製品都是進口基改黃豆所製,但是消費者對此卻無所悉知,曝露在潛藏的食安風險中。
◎食品VS飼料 立委促貨號分流
許多民眾對於基改食品敬而遠之,一旦知道這些豆類製品是以基改黃豆所製成的,還會購買嗎?民進黨立委蔡培慧要求進口基改黃豆應區分「飼料」或是「食品」用,更應比照日本做好源頭分流管理,明確要求供應商必須提供「食品級規格的黃豆」供作食用。蔡培慧並說,台灣早已將飼料用玉米與直接食用玉米的貨號分開編列,黃豆應該也能比照辦理,以維護國人健康。蔡培慧說:『(原音)這件事情我在今年5月就跟食藥署溝通,他只能告訴我進口基改跟非基改的數字,我再追問哪些是食用的時候,他只能回答非基改的食用,其他也回答不出來。今天我意識到,食藥署在食品的管控顯然有所疏失,我們往貨號分流的話這是我們邁向食安的初步。』
◎貨號分流前 清楚標示是最低底線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副執行長周家慧也認為,基改食品有健康風險疑慮,更有WTO認定的致癌除草劑嘉麟塞高殘留量的情況,如果無法拒絕基改原料進口,具體標示應該就是最低底線。她說:『(原音)基改黃豆對於環境、對於人體的健康都是有風險,主婦聯盟一直都希望對於食用的黃豆都是要非基改的黃豆,怎麼落實真的要回到源頭管理。現行機制雖然有追蹤追溯標示的制度,但是我們大概從今年7月陸續去傳統市場調查,現在標示是非常不清楚的,幾乎就是都沒有標示,為了解決這種亂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源頭管理,從黃豆進口的時候就分成食用跟飼料用的,要進到食品加工鏈的就是要是食品級的。』
眼見市場上充斥基改黃豆所做的製品,台灣省豆腐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蘇漢城也呼籲政府盡速作好進口黃豆的分流管理。他強調,食品級黃豆的品種與榨油的飼料黃豆完全不同,食品級黃豆無論是食品安全或是品質風味上都更勝一籌,若能做好黃豆分流管理,無疑是為消費者健康把關,更能提高豆類製品市場的整體品質。
◎貨號分流技術可行 邁向食安第一步
關務署副署長謝鈴媛則表示,目前進口黃豆只分基改與非基改,若要區分為食用與飼料用,技術上可行,但產品要如何認定與檢驗,還有待討論。
目前玉米進口貨號已分流,黃豆技術確實也可比照辦理,食藥署主秘陳信誠則說,只要從源頭將貨號區隔,就能透過追蹤系統讓黃豆原料從進口就開始列管,不過,影響層面甚廣,必須再與農委會及相關業者一起規劃。他說:『(原音)可行不表示沒有影響,如果這整個沒有問題要分號列的話,我們會請國貿局從源頭貨號去區分開來,就會達到大家的期望,從原來管理,中間透過追蹤系統、以及電子發票的追蹤系統,讓整個食品、黃豆原料從進口開始列管,中間跑到哪邊去、跑到傳統市場供應豆腐、豆漿的這些小吃攤、小商店,都有辦法追蹤到,這個大概是最好的管理模式。』
國內目前僅針對黃豆及玉米為原料,且占產品總重量5%以上才須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這樣的含量標示也遭消費者團體質疑太過寬鬆。事實上,食品標示是消費者選購食品的重要指標,業者若能將食品品質及內容經由正確的標示方式呈現於包裝上,不僅代表對產品的負責態度,也絕對是食品品質的呈現,能不能做到,則有賴政府與業者的決心。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