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叫聲「露餡」 台灣發表新種樹蛙「太田」

  • 時間:2017-09-29 18:5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國維
叫聲「露餡」 台灣發表新種樹蛙「太田」
太田樹蛙喜歡棲息在乾淨的溪流邊,目前在台灣東部和南部地區有著極為龐大的數量,幾乎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牠的行蹤。(台師大提供)
許多人都聽過蛙鳴聲,但你曾細聽出叫聲中的差別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師生日前發表新種的「太田樹蛙」,就是從原本眾人熟知的「日本樹蛙」中,找出叫聲和行為反應的差異性,進而確立原來這些樹蛙是不同種的,而且還各自分布在台灣的不同地帶,讓台灣樹蛙科的成員從12種變為13種。
「日本樹蛙」和「太田樹蛙」的叫聲有何不一樣,聽眾朋友可先來聽聽看,這是「日本樹蛙」的叫聲(現場音);接下來是「太田樹蛙」的叫聲(現場音)。
聽起來,兩種樹蛙的叫聲有著明顯差異,但實際上,如果到了野外或河邊,加上風聲、水聲、人聲、鳥聲或其他雜音,就可能連一絲蛙叫聲都聽不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指出,「日本樹蛙」是台灣溪流環境中最常見的蛙種,但是牠們的叫聲細碎如蟲鳴,也讓一般人很少會去駐足細聽。
◎外表相近 大腿花紋有差異
林思民表示,從遺傳上來看,台灣西北部平原一直到雲林以北,原則上都是學者認定的正宗日本樹蛙,但是台灣南部和花東地區的樹蛙,在透過DNA比對後,兩者差距多達16%;問題是兩種樹蛙從外表看起來又太過相近,加上缺乏聲音和行為的資料,因此以往的研究團隊遲遲不敢進行分類上的定論。
林思民:『(原音)一直到很後來很後來,我們才發現其實這兩個樹蛙,牠在停下來貼在那個缸壁上,原來的「日本樹蛙」,牠的大腿這邊有一種像那種我們說是雲狀斑,牠是一堆不規則的區塊;但是「太田樹蛙」就是小白點,紮紮實實圓形的小點點,可以多、可以少,但牠就是小點點、小點點,就不是雲狀斑。』
◎錄音後 放給樹蛙聽
今年取得生命科學系碩士學位的王盈涵,當時克服萬難,將兩種樹蛙的叫聲錄下來,才終於找到強而有力的分辨關鍵。王盈涵:『(原音)「日本樹蛙」牠有短的叫聲跟長的叫聲,牠短的叫聲會有點拖的感覺,就是慢慢起的感覺,然後牠的長聲就是很連續;但是「太田」牠的短的叫聲更短,牠的長叫聲就會比較複雜,然後會有個起伏。』
另一名研究生蕭郁薇則展開行為研究,她利用回播實驗,測試「日本樹蛙」和「太田樹蛙」對彼此聲音的判別能力,結果,兩種樹蛙都對同種的叫聲有反應,而對異種的叫聲無動於衷。蕭郁薇:『(原音)一邊放錄音檔,一邊用麥克風收音,去看我的目標的那隻公的青蛙,會對於我放的訊息有什麼樣的反應。』
林思民表示,研究團隊利用鳴叫聲和遺傳上的差異,再加上這兩種樹蛙在大腿腹側穩定的花紋差異,正式得以將這個新種命名為「太田樹蛙」。林思民:『(原音)我們現在知道真正的「日本樹蛙」,牠分布的範圍基本是在濁水溪以北,然後是在宜蘭河以北,所以牠分布的範圍就是從雲林以北,一直到台北跟宜蘭的北邊;那「太田樹蛙」牠的分布範圍是在八掌溪以南,跟蘭陽溪以南。』
◎表彰日本學者 命名「太田」
林思民提到,會將新種命名為「太田樹蛙」,是為了表彰日本兩爬權威教授太田英利(Dr. Hidetoshi Ota),太田英利在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早期,曾長時間在台灣進行調查,釐清許多分類學上的疑問,並進而發表牧氏攀蜥、呂氏攀蜥等多種台灣特有的兩棲爬行動物。林思民:『(原音)他在1980年代到2000年的那段時間,他非常非常積極在整個東亞,做一些兩棲爬行動物的考究跟分類學的處理,那包括台灣有非常多的物種是他經營出來的,台灣也有非常多的中生代跟年輕的兩棲爬行動物學的教授,是他的學生。』
台師大研究團隊發掘「太田樹蛙」,使得台灣原生的蛙類從31種增為32種,而樹蛙科的成員也從12種變為13種,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PLOS ONE」國際期刊。
林思民說,太田樹蛙喜歡棲息在乾淨的溪流邊,目前在花東和南部地區有著極為龐大的數量,幾乎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牠的行蹤。林思民認為,台灣的面積小歸小,但生物多樣性的程度可不能被低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