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諾貝爾和平獎沾政治 光環難保

  • 時間:2017-10-06 19:43
  • 新聞引據:採訪、法新社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 編採譯
諾貝爾和平獎沾政治 光環難保
「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ICAN)。(圖:ICAN臉書)
備受矚目的諾貝爾和平獎6日揭曉,由「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ICAN)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被視為人類最高榮譽之一,頒發給推動世界改變、提倡和平的傑出人士或團體。但歷年來和平獎頒發的對象,不乏爭議性的案例;也有得主在獲獎後違背和平宗旨而飽受批評。
◎和平獎爭議大 每年引發議論
和平獎是諾貝爾獎項中最受關注的一項,每年公布後,通常伴隨而來的是一些抗議以及激烈辯論,鮮少有得主是獲得一致性的認同。
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的初衷,是希望得獎者能推動地區以至世界和平,但大多未能如願。甚至有些得獎者在登上聲望高峰後,後來的作為讓世界失望,不符合期待。最新的案例就是目前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
翁山蘇姬因為對抗軍事執政團統治、致力於追求緬甸民主,而在1991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但這位目前緬甸實質領導人,卻因為無法保護境內少數的洛興雅穆斯林免於被「種族清洗」而備受批評。
曾在1990至2014年擔任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的倫德斯塔(Geir Lundestad),不諱言對翁山蘇姬的失望。他說,翁山蘇姬曾極度受歡迎,值得獲得桂冠,但她對洛興雅人的行為,讓人無法容忍。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40萬人簽署網路請願書,要求撤銷翁山蘇姬的諾貝爾和平獎。
◎與政治沾上邊 只能與現實妥協
研究諾貝爾獎的歷史學家史文(Asle Sveen)表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也有相同情況。
歐巴馬在2009年、就任美國總統才9個月就獲頒和平獎,引發不小爭議,連歐巴馬本人都感到驚訝。剛上任的歐巴馬根本還沒有任何成就,但評審的重點卻放在歐巴馬的抱負和對外交前景的承諾,鼓勵他推動和平的良好意願。
但時隔8年,現在仍有人主張應撤銷歐巴馬的諾貝爾和平獎,因為歐巴馬未能結束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同時他任內密集使用無人機攻擊,造成平民死傷。歐巴馬的諾貝爾獎似乎並未影響美軍在世界各地的行動。
倫德斯塔表示:「任何人都不可能達成那樣的期待,這是完全不切實際的…我不認為諾貝爾委員會期待歐巴馬完全革新國際政治:它不是要讓一切立即轉型,而是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晚節不保案例 比比皆是
其它蒙塵的和平獎得主還包括1983年的華勒沙(Lech Walesa)。華勒沙創立了蘇聯集團內第一個獨立工會「波蘭團結工聯」,並帶領推翻波蘭共產政權而得獎。但華勒沙一再被指控曾和共產秘密警察合作。華勒沙在2009年駁斥這些指控,揚言離開波蘭並歸還和平獎。
時間推溯到更早,義大利記者、和平主義者莫內塔(Ernesto Moneta)在1907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他卻在獲獎4年後(1911年)支持義大利對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發動戰爭。
◎爭議給獎 評委憤而退出
其它得獎後後續行動不符和平理念的還包括:因促進以埃和平而與埃及總統沙達特(Mohamed Anwar el-Sadat)共同獲獎的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em Volfovich Begin),他在得獎4年後的1982年出兵黎巴嫩。另外,1990年協助結束冷戰而獲獎的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隔年便出動坦克阻止波羅的海三小國獨立。
在二戰後的和平獎史上,曾兩度發生評審委員不滿給獎對象而辭職抗議事件。第一次是1973年,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和越共領導人黎德壽(Le Duc Tho),因為共同協商越戰停火協議而獲獎;第二次則是1994年,當時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與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外長裴瑞斯(Shimon Peres)因締結奧斯陸和平協議而獲獎。
◎政治需妥協 和平獎盼展現善的力量
也有人認為,政治畢竟充滿妥協,成為國家領袖後就必須兼顧各方利益。「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評論,諾貝爾和平獎重視國際和談成果,但和談往往涉及外交及政治手腕。
諾貝爾獎是一種終身榮譽,一旦頒發出去便無法撤回。倫德斯塔就說,即便得主未能持續彰顯和平獎的理念,該獎仍是一種善的力量。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