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北極暖化速度加倍 野生馴鹿數量減半

  • 時間:2018-12-13 08:34
  • 新聞引據:、BBC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北極暖化速度加倍 野生馴鹿數量減半
最近20年,北極地區野生馴鹿數量已經減少了一半多。馴鹿的數量從將近500萬隻跌至大約210萬。 (Courtesy of Rick Thoman/Univ. of Alaska-Fairbanks)

【編按】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日前發表年度報告,北極的氣溫已經打破1900年來的紀錄,暖化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區更是快上了兩倍,過去5 年持續的高溫,造成原本脆弱的北極更受威脅。此外,今年北極海冰量也因異常高溫成為有記錄以來第二低,白令海則出現史上最低冬季冰量。更令人擔憂的是北極海的老冰層,正在快速消失。研究指出,去年這些老冰層只佔北極海冰不足1%,而過去33年來,這些老冰層已暴減95%。冰層越薄越新,越容易在夏天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與地球暖化,科學家推估,未來可能每10年就會出現一次北極海在夏季完全無冰的狀況。

北極海的冰越來越「年輕」,科學家憂夏季海面將「無冰」。(圖:noaa.gov)

聖誕將至,傳說中的聖誕老人又要坐著雪橇發禮物了。不過近日有研究發現,幫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情況危殆。

最新研究表明,最近20年,北極地區野生馴鹿數量已經減少了一半多。

一份有關北極地區氣候變化影響的報告顯示,馴鹿的數量從將近500萬隻跌至大約210萬。這份報告是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Research Union)會議上發佈的。報告揭露了氣候和植被變化為何導致北極苔原地區不再那麼適合馴鹿居住。

根據科學家的數據監測,這些鹿群的情況很不好。《北極報告》稱,一些鹿群的規模縮小了超過90%,「跌幅如此劇烈,復甦遙遙無期」。

為什麼對馴鹿來說北極環境變差了?

有數個原因。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環境科學家愛潑斯坦(Howard Epstein)是參與《北極報告》的科學家之一。他對BBC表示,北極地區變暖沒有減弱的跡象。

「由於氣候變暖,我們看到一些地區乾旱現象增加,而變暖本身導致植被發生變化,」他說。

馴鹿喜歡吃的地衣生長在地面上。「氣候變暖意味著其他更高的植被要生長,地衣就會被淘汰,」他對BBC表示。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昆蟲的數量。「更暖和的氣候意味著北極地區會有更多昆蟲,」他說,「這對人類來說很好,但對馴鹿來說很糟糕。」

「如果天氣暖和少風,昆蟲會感覺悶熱,馴鹿要麼把昆蟲趕走,要麼找到一個可以躲避昆蟲的地方,會花很多精力。」

降雨也是重要的問題。北極地區降雨增加,而且常常落在雪地上,在凍原上形成堅固的冰層,動物們無法接觸到食物。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在全球範圍內,要控制這樣的情況應減少碳排放,控制氣溫上升。

但是科學家們稱,我們已經對「世界冰箱」打開了門,有越來有多的證據表明,北極地區變暖仍將持續下去。我們的目標和對這個地區的其他研究是要了解氣候變暖的影響,學習如何適應變化後的氣候。

這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第13年編纂這份報告。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北極研究項目經理奧斯本(Emily Osborne)說,目前該地區屬於「未知領域」。

「在發佈報告的這些年,我們看見了變暖的持續性仍在增加,」她說,「這也導致了世界其它地區的極端天氣現象。」

1985年3月(左圖)與2018年3月(右圖),北極冰層比較圖。最黑的是不到一歲的冰、白色的是經存活至少4年的冰。二張照片對比後可看到北極冰層的覆蓋海洋的面積越來少。(圖:noaa.gov)

這份報告的其他要點包括:

◆塑膠污染:北極地區微型塑膠污染呈現上升態勢,對海鳥和海洋生物造成了威脅,因為它們可能會吞食這些碎片。

◆氣溫:過去五年(2014-18),氣溫打破了自1900年以來的所有紀錄。

◆海洋冰川消融:2018年,北冰洋的冰比以前更晚形成、更薄、覆蓋面積更小。

◆有毒藻類繁殖:北冰洋氣候變暖同時,海洋中有害藻類大量繁殖,威脅食物來源。

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科學家們發現,南極洲東部的冰川已經開始「甦醒」,並顯現出氣候變暖對它們的影響,這證明氣候在地球兩端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本文轉載自BBC,原標題《氣候變化:北極地區馴鹿急劇減少》)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