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學者:疫情不會終結全球化 成本不再是主要考量

  • 時間:2020-04-15 22:51
  • 新聞引據:中央社
  • 撰稿編輯:黃啟霖
學者:疫情不會終結全球化 成本不再是主要考量
香港學者丁學良說,這次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不會終結全球化,但和疫情之前主要由成本決定企業移動相比,之後還會考慮目的地國家資訊是否可靠,以及與自己國家政治上的關係。( 圖取自維基)

香港學者丁學良說,這次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不會終結全球化,但和疫情之前主要由成本決定企業移動相比,之後還會考慮目的地國家資訊是否可靠,以及與自己國家政治上的關係。

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今天(15日)刊出對社會學者丁學良的專訪。2003年,他在香港親歷SARS,此後做過兩岸三地對那場重大危機應對模式的比較研究。這次疫情期間,他則是在深圳從事全球化及供應鏈研究。

這次疫情蔓延全球,加上先前的中美貿易戰,讓一些國家和企業都更多思考是否應該把生產線從中國遷走。

丁學良表示,以往全球化已經受過兩波大的衝擊,第一次是21世紀初,已開發國家的勞力密集型產業向外遷徙,造成這些國家社會的抗爭和反彈,而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上升到政治外交層面,就反映在最近的中美貿易戰。

第二波衝擊,是在2007至2008年,因為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運轉,導致大量泡沫,泡沫破裂帶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經濟危機。

這次的武漢肺炎疫情,則衝擊到了全球化的各方面。

他說,全球化並不會終結,但是,和疫情之前「哪裡成本最低就去哪裡」相比,疫情之後,所有的跨境連接還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生產基地所在國家會不會被下一場傳染病擾亂、這個國家的資訊是否可靠、與自己國家在政治上的關係如何等。

他舉例,沒有太高技術含量的口罩,現在也被視作戰略物資;醫療用品的生產地過去只是純粹的經濟考量,現在則會放到國家戰略層面去考慮。

丁學良說,以前美國防範中國,主要集中在尖端武器這一領域;中美貿易戰,讓民用高科技也被牽涉在內;而這次疫情,會影響到本來被認為是中低階的製造業在中國的布局;「這次疫情最直接的衝擊就體現在這裡」。

比較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及這次的COVID-19,丁學良說,17年來,中國最大的進步就是學習美國的疾病控制與預防系統(CDC),建立了傳染病通報機制。但是,中國的CDC不能獨立運轉,不能獨立對公眾發布資訊,在他看來,這是此次疫情最大的教訓。

他說,中國即使有最好的病毒實驗室,也有CDC,但如果這個專業系統無法獨立運轉—內部得出的結論無法對公眾發表,那就無法發揮最大作用。而在國際層面,疫情之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改革會是重點。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