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運動、通勤、外送 全球都瘋腳踏車 費城公共自行車使用暴增1.5倍

  • 時間:2020-04-27 12:00
  • 新聞引據:採訪、紐時、路透社、紐約每日新聞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運動、通勤、外送 全球都瘋腳踏車 費城公共自行車使用暴增1.5倍
自1918年開始營業的美國最老的腳踏車店「柏力腳踏車」 (Bellitte Bicycles)也因這波防疫需求而業務大增,必須增加人手。圖:取自Bellitte Bicycles網站

近年來,人們把腳踏車當作運動或交通工具,成為一種流行,一些國家的大城市還出現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服務,比如:從台北開始設點營運的YouBike或紐約市的Citi Bike。根據非營利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的觀察,在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此時,德國、愛爾蘭、英國和美國等國家,都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服務需求突然大增,像美國的費城 (Philadelphia),就遽增了150%。

百業蕭條 腳踏車行業卻逆勢走紅

根據《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的報導 ,今年三月,紐約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Citi Bike,增加了67%的使用需求。3月1日到11日,統計有517,768的使用次數,去年的同一時間,僅有310,132次。並且,一直以來,地鐵站外面或公車站附近的Citi Bike駐車站,腳踏車數量都是最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後,變成醫院附近的駐車站,可見,醫院員工和探病親屬開始仰賴Citi Bike。另外,跨越東河 (East River) 、連結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皇后區的四座百年老橋,也增加了52%的單車手使用單車專用道。


紐約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Citi Bike (Anthony Fomin/Unsplash)

《紐約每日新聞》 (New York Daily News) 的報導顯示,許多紐約市民擔心搭地鐵或公車會被感染,認為騎腳踏車比較能夠與人保持社交距離,覺得比較安全,還可以順便運動,所以開始把騎腳踏車當作交通工具。還有,因為「紐約州暫停」 (New York State on PAUSE,即居家令),屬於非重要商業活動的健身房停止營業,讓原本許多固定上健身房的人,就改以騎腳踏車來運動。另外,還有一群人開始必須仰賴腳踏車來工作賺錢,他們因為失業而變成外送員,於是有人把蒙上灰塵的腳踏車拿出來使用,有人則趕快去買一輛腳踏車。因此,在百業蕭條的此時,腳踏車店的生意可是一枝獨秀。

百年腳踏車店再擴增人力

根據《路透社》 (Reuters) 的報導,美國的「肯特腳踏車 」(Kent bicycles) 表示,向他們購貨的主要零售商,三月份增加了30%的訂單,四月份的前半段則增加了50%的訂單。在紐約市的腳踏車店也是忙不過來。根據《雅加達郵報》 (The Jakarta Post) 轉載《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 的報導,美國最老的腳踏車店,1918年在紐約皇后區開張的「柏力腳踏車」 (Bellitte Bicycles) 還必須再聘人員。

不過,不論生意多好,保持身體健康還是店家最關心的。位在曼哈頓東村 (East Village) 的腳踏車店 (NYC Velo) 老闆向《紐約每日新聞》表示,他的原則是員工第一,客人第二,規定一次只服務一位客人,其他客人要在店外排隊。在威廉斯堡 (Williamsburg) 的腳踏車店Meseroll,則施行預約制,並且不讓顧客進到店裡。所以,客戶的訂貨不是以郵寄方式送出,就是和客戶相約在外面交貨,即使是維修,也是約個地點來做維修。


一人感染生病,牽連的是好大一群人的健康和生計。 (示意圖/Raquel García/Unsplash)

其實,小心是對的,要是老闆或員工被感染了,腳踏車店就得關門,老闆還可能因此付不起房租而要歇業,員工就會失業。一人感染生病,牽連的是好大一群人的健康和生計。

34歲的湯瑪斯‧羅賓森 (Thomas Robinson) 告訴《紐約每日新聞》,本來他是「大都會歌劇院」 (Metropolitan Opera) 的清潔工,同時也是健身房的教練,因為這些地方都關閉了,他變成Uber Eats的外送員,所以,現在對他來說,腳踏車店非常重要,若是腳踏車壞了而找不到地方可以修理,他要如何工作賺錢呢?因此,不管是把腳踏車當作工作賺錢的工具,還是運動或交通工具的紐約人,應該都會認同24歲的貝爾 (Bell) 所說的:「我們需要維修腳踏車來維持我們的城市的運轉。」
 

世界資源研究所
雅加達郵報 (The Jakarta Post)
紐約每日新聞 (New York Daily News)
紐約時報
路透社

作者》蔡嘉凌 專欄作家。現旅居紐約。著有"Our Stories, Our Truths"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