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兼顧環保與防疫 泰國寺廟回收寶特瓶製作口罩

  • 時間:2020-05-04 12:57
  • 新聞引據:中央社
  • 撰稿編輯:吳寧康
兼顧環保與防疫 泰國寺廟回收寶特瓶製作口罩
位於曼谷郊區的查丹寺利用回收寶特瓶製作袈裟和口罩,住持帕農是回收計畫的靈魂人物。(圖:中央社)

曼谷近郊的查丹寺(Wat Chak Daeng)利用回收的廢棄寶特瓶製作口罩,近來因為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查丹寺加緊趕工,免費發送口罩給全泰國的寺廟和貧窮民眾,陪伴大眾一起度過這次難關。

查丹寺位在有曼谷綠肺之稱的北欖府(Samut Prakan)邦喀造(Bang Krachao)區,和許多泰國寺廟一樣,中午的鼓聲響起,修行中的僧侶紛紛拿著缽前往食堂,要趕在中午前進食是佛教僧侶的戒律,炎熱的5月天因為COVID-19疫情,僧侶們只能戴著口罩,安靜地行走。

不過查丹寺有點跟其他寺廟不一樣的地方,佛寺後方的空地堆滿回收的寶特瓶,志工正在清洗整理分類寶特瓶,再把整批寶特瓶壓縮成方塊,送上貨車,準備送往工廠處理。

查丹寺從2018年起開始向民眾徵求回收廢棄寶特瓶,查丹寺的工作人員解釋,回收來的寶特瓶要先在太陽下曬八個小時,再噴藥水消毒,累積10噸的寶特瓶就送往專門的工廠處理。

處理後的寶特瓶可以和棉等原料一起製作成紡織線,再加工成布,工廠再把布賣回給查丹寺,由查丹寺的工作人員製作成袈裟販售。

由於曼谷空氣汙染嚴重,除了袈裟,他們也製作口罩,最近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到處一罩難求,查丹寺大方把口罩免費送給其他寺廟,希望協助大家一起平安度過這波疫情。

工作人員解釋,一個600毫升的寶特瓶處理後約可以做4個囗罩,15個1.5公升的寶特瓶可以做一件僧袍,60個1.5公升的寶特瓶能做一整套袈裟。

查丹寺的住持帕農(Phra Maha Pranom Dhammalangkaro)是這個計畫的靈魂人物,他多年前就在思考要做些什麼來減少塑膠垃圾,嘗試很多種回收寶特瓶的方式,因緣際會認識瞭解相關技術的人,查丹寺隨後和一間化學公司合作嘗試3年,終於在2018年製作出第一件利用廢棄寶特瓶製成的僧袍。

查丹寺剛開始回收廢棄寶特瓶時必須要靠僧侶挨家挨戶收集,後來名聲打響,民眾會主動將寶特瓶送到寺廟中,從每個月可以回收2噸的廢棄寶特瓶,到後來每個月大約可回收15噸的寶特瓶。

最近因為疫情因素,查丹寺加速趕工製作口罩,有時連周邊社區或工廠都會來向查丹寺購買布再帶回去製作口罩,產量最高時期可以達到一天做出800個,免費分送給泰國各地的寺廟。

佛寺是泰國人的心靈依託,在疫情爆發的非常時期,佛寺依舊發揮幫助大眾的功能。查丹寺雇用鄰近社區的居民幫忙製作口罩,工資或許不多,但仍然不無小補;而如果一般民眾想要口罩,可以用低廉的價格向查丹寺購買,帕農說,如果真的有窮困民眾需要口罩,查丹寺也願意免費送給民眾。

透過這樣的方式,查丹寺向民眾宣導環保概念及回收廢棄物的重要性。帕農表示,廢棄物可以透過智慧,變成創意的靈感,「當我們能夠有效地處理外在的垃圾時,也要注意清理內在的、頭腦中的垃圾意識和情緒」。

近來因為疫情因素,依靠民眾樂捐的寺廟也大受影響,到廟裡禮佛樂捐的民眾人數減少,過往查丹寺每天基本的水電費都有信徒認捐,現在水電費只能從查丹寺的積蓄中支出,但帕農認為,全世界的人們都遭受疫情影響,大家都在努力地對抗疫情,「所以對我們來說,這不是問題」。

帕農淡淡地說,現在只要有飯吃,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要儘量縮減開支就可以,「要堅強,要抗爭,要一起度過這次難關,受影響是正常的事情,但我們要足夠堅強」。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