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從黎智英案 道出香港新聞自由的蕩然無存

  • 時間:2021-01-14 10:46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從黎智英案 道出香港新聞自由的蕩然無存
香港終審法院去年12月31日下午批准律政司申請,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遭還押等候審理,結束僅9天的保釋。圖為黎智英當天抵終審法院。 (AP/達志影像)

近日,香港在審理一宗「千萬」元保釋案,主人翁竟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 (下稱黎),他原於去年12月23日獲高等法院准予以港幣一千萬元及另外九項「軟禁」式保釋條件。律政司不服,就保釋向終審法院提出上訴,期間黎須繼續被還押待2月1日審理。

其實早在去年8月中旬警方派員大規模搜查壹傳媒集團總部的那天,已引起傳媒界極大迴響。黎等人涉嫌以《港區國安法》中的勾結外國勢力被拘捕,兩日後被警方釋放。他有足夠的4個月時間讓自己全身而退,究竟有什麼原因驅使他選擇留在原地,與香港人同行。這與他近年在中台港三地的政治參與息息相關。

堅持反共 成北京眼中釘

黎智英是《蘋果日報》創辦人,在1995年6月20 日於香港創刊及2003年4月15日於台灣創報。他起初辦報的理念,就是徹底以滿足人的需求和興趣為目的的報紙。

此外,他秉持著兩個政治原則:支持民主(反共)和反對台獨,跟他過去的背景有關,因黎小時候在廣東時中共反右運動,他家受到嚴重的逼害,父親失蹤,母親每次運動都被抓去勞改。後來黎逃到香港白手興家經商成功,遂宣揚民主並以行動表達對民主的追求。

1989年六四事件中的天安門屠殺,黎憤怒之餘在報上寫「李鵬王八蛋」為標題的評論,惹惱了中共的神經,並開始對黎展開鬥爭,禁止他在中國發展事業,命令香港中資撤除給黎智英香港蘋果日報的廣告,種下了黎來台辦報的種籽,及萌生了於台等地擴張的念頭。在港台,當媒體面臨政治壓力時,黎只堅持聽讀者意見,不會因政商遊說而插手編務,這和其他媒體處處受制於政治壓力的情況大相逕庭。

寒蟬效應 新聞自由遭打壓

媒體被政治壓力制肘的情況屢見不鮮,我們引以為傲的新聞自由於數年前的社會運動開始逐漸被蠶食,包括2012年反國民教育運動、2014年雨傘革命、2016年魚蛋革命及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等。除了媒體被「染紅」外,還有來自不同勢力的勸退、威迫,甚至嚇唬,讓媒體無法履行採訪、報導、出版的自由,法律上稱它為「寒蟬效應」。媒體而外的最佳例子是《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黃色經濟圈的店舖逐漸退場,這個議題我們可以容後再談,而這些都是政治壓力對社會產生的副作用,實際上不計其數。

而新聞自由不僅有上述三個不受干預的自主權,而且亦擁有制衡政府及監察政府的權利,可稱為是除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1月5日,時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出席離任前記者會期間,被傳媒問到香港是否仍有三權分立,馬道立指這是政治爭議性問題,然後不評論。翻查資料,馬道立便是審理黎智英保釋上訴案的其中一位法官,也是行政長官按國安法的指定法官,如今對三權分立避而不談,豈不是與政府同流合污?

奉公守法是市民的天職,更是法官的天職,如今竟被政治壓力蒙蔽了雙眼,這個判決就如未審先判,通過冗長的司法程序,耽誤被告人的時間,與坐牢並無二致,對黎有欠公允。黎智英是一位願意挺身而出,透過媒體對抗政權的佼佼者。這種子虛烏有的指控,揭示了法治精神的衰亡,此風絕不可長。

作者》含笑半步癲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延伸閱讀 

【香港漸失民主自由 台灣捍衛人權還能做什麼?】
【30名海外港人列國安法通緝名單,包括許智峯、梁頌恆、張崑陽、梁繼平】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