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身為香港人的我們 能擺脫習得性無助嗎?

  • 時間:2021-07-08 23:31
  • 新聞引據: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身為香港人的我們 能擺脫習得性無助嗎?
2019年至今,反送中運動的漣漪仍然籠罩著香港。 (圖:Joseph Chan/Unsplash)

心理學歷史上有一著名實驗: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把一隻狗困在籠中,籠內裝有電擊裝置,伴隨每一次鈴聲響起,電擊裝置便會向狗進行一次電擊。狗遭受電擊時,會於籠內瘋狂亂跑、悲鳴哀叫,不斷作出激烈的掙扎。但到反覆的進行響鈴、電擊及掙扎循環之後,狗掙扎的情況越來越少,甚至到最後再作出響鈴及電擊時,狗已經停止及放棄掙扎。即使實驗者把籠門打開,狗亦不會逃跑,甚至是趴到地上等待再一次被電擊的來臨。這個心理狀態,後來被稱之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這種狀態在人類身上亦有相似作用。當人對同一件事情多次付出,但無法得到相對收穫,甚至可能會受到懲罰,他們就會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所相信的因果關係並不存在。這一種「我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經驗及學習過程,便是在人類身上發生的「習得性無助」。

這種心理狀態亦可用於解釋香港人這幾年的處境及環境之上。不論是2012年的反國教行動、2013年的免費電視牌照爭議、2014年的雨傘運動、2016年的立法會議員宣誓釋法、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香港人一次又一次群起對抗政府的不合理政策,而得來的表面成果,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無力阻止,以及變得越發獨裁的暴政。

在2019年至今,反送中運動的漣漪仍然籠罩著香港,政治人物及抗爭者仍然在被清算中,社會上的不信及分化不斷,即使同是黃營,亦不時會看到對其他黃營嗤之以鼻的批判言論,如「吃了黃店、穿了黑衣,就能光復香港嗎」;一些失敗言論像「這場運動已經徹底輸了」;後悔的言論似「早知道當初就應該接受政府的條件」。這些言論及現象,都更能顯出現時許多香港人正處於這種學習無助的心理狀態之中,他們在一次次的抗爭過程中,不僅沒有得到自己認為應該得到的成果,反而只能看著支持民主自由的政治人物及抗爭者逐個被捕、流亡。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結果得到了的,只有無法擺脫的無力及絕望感。

但在該心理實驗中,或許還得出了一個不那麼絕望的結果:塞利格曼發現,在經歷換上不同動物進行同一實驗的過程後,不論是鼠、狗,還是人類,實驗對象中總有三分之一是不論經過多少次電擊及難題的情況之下,都不會放棄掙扎的。

在評論任何分化、失敗、後悔的言論之先,筆者希望思考的,是香港人在一開始走出來參與政治抗爭的初衷。筆者相信不論是在過去的哪一場政治運動,香港人參與的理由,都不只是為了單一事件。香港人之所以走出來,是因為有自己的一套價值想表達,是因為想要追求一套自己所認可的公義。香港人所希望做到的,是捍衛自己的價值,堅守自己的原則。這一個初衷並不會因為知道後面會帶來的後果而改變。

運用習得性無助心理,壓制人民的聲音,冷處理抗爭的活動,使擁有自己想法的人民加劇無助感,從而放棄反抗,這一直都是極權的把戲。但經歷過去兩年到現在的反送中運動,經歷港人無數次的不可為而為之,筆者希望提醒香港人:不要放棄自己的初衷。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走的路越來越難行,正是因為我們正在斜坡往上走,而且越接近終點,路會越陡,我們亦會走得越辛苦。但請大家仍舊相信,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暗的。香港人,我們一起撐住。

作者》彼岸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