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港台教育通病—都是為孩子好?

  • 時間:2022-06-16 15:0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港台教育通病—都是為孩子好?
填鴨式教育、升學主義,是中港台教育的通病。圖為香港中學生參加中學文憑考試(HKDSE)(資料照片/路透社/達志影像)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帶著不同的使命,每個使命都代表每個孩子與眾不同的特點,每個特點都代表著每個孩子未來的成就的重要影響因素。可是,家長的一句「不行!」,阻礙了一個孩子的成長發展;再一句「不可以!」,阻止了一個孩子的想像力;再加一句「不能!」,阻攔了一個孩子的創造力,最後補一句「不要這樣做」,孩子補一句「為什麼」,家長再嚴厲的喝罵「你再這樣做今晚沒飯吃!」阻礙了一個孩子的自由意志,變得不敢有想法了。

台灣人把失敗的人都送去美國?

不論在香港、在台灣、或在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規定要趕快變成熟,要顧家,要為了以和為貴而背黑鍋子,要專注於大事上。十八歲成年以後便不能夠再無時無刻都只想玩樂,不能再是一位長不大的小孩,不能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發揮自己的創意,保持自己的想法。至少,在香港、在台灣、在中國,要為了不要成為異類,隨波逐流,跟著社會風氣,做社會想我們成為的人…卻讓世界因此而停滯不前。

筆者在網絡上看到一篇文章,名為「我們台灣人把失敗的人都送去美國!追求高分、只看成績的『填鴨教育』最終還是nobody」。簡而言之,台灣的教育跟香港和中國,都屬於「填鴨教育」,什麼是「填鴨教育」?根據MBA智庫百科,填鴨式教育相對於啟發式教育,是灌輸式教育下的一種教育方式。填鴨的意思是指鴨子在飼養的過程中,養鴨的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狀飼料塞進鴨子嘴裡,使飼料直接以灌腸式灌入鴨子的肚子裡,使鴨子快速增肥,養鴨人就可以賣到一個好價錢。

填鴨式教育只追求成績 最後成nobody

填鴨式教育早在以前,是蘇聯一位教育家凱洛夫發明的,與之相對的是啟發式教育。填鴨式教育到了現代社會的正解是,把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不理會到底是否對學生的未來或成長是否有幫助,都先全部一滴不漏灌輸給學生。而啟發式教育就充分考慮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而這正是中港台學生至為需要和重要的關鍵之一。

至於文章為什麼會強調「台灣人都把失敗的人都送去美國!追求高分、只看成績的『填鴨教育』最終還是nobody」?筆者認為,美國之所以以「民主」成名,是因為他們容得下每一個人的想法,不只是只有一種想法、一種社會潮流、一種行為模式。美國人的敢作敢為,敢於聆聽別人意見,敢於創新都是使他們進步的主要原因。

許多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接受台灣傳統的填鴨式教育,他們沒有自主想法,只會跟着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完全只有一種行為模式和思想方式,最終每個人的想法都一樣,出到社會工作的時候沒有個人特色,也沒有個人想法,創新的模式也只有一種的時候,競爭力大大下降,最終成為文章作中提及的「nobody」。

興趣不重要 香港父母只要求孩子努力讀書

再回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當時香港的經濟還是剛剛起飛,許多香港家庭的小孩思考到家境清貧,父母沒錢給自己讀書,因此,小孩會為了家庭著想,主動出來社會工作,幫忙父母分擔工作,他們會「穿膠花」,也有在工廠工作的少女,和搬運貨物的年輕人。他們當中未必全部人是有受過很多的教育,但他們卻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見,掌握自己的未來。再回到現今的香港,不管孩子的興趣是什麼,即使孩子不是讀書的材料,是創業的材料,他們的父母也只希望他們的孩子不必為爸媽分擔工作,只要努力用功讀書便是能夠減輕他們的煩惱。難道這不就是浪費了一個本來有大好前途,可以有無限非凡成就的小孩嗎?難道一輩子也要活在別人的影子中,跟隨既定的循規蹈矩,這樣就過完一輩子嗎?

筆者只期望自己還在含苞待放之時,能夠好好享受自己還可以衝動行事的時刻,也希望透過這篇文章,提醒大家要無悔地在青春的黃金時間好好為自己奔跑,盡情追求目標,瀟灑地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要只會安份地跟著社會的規則走。因為如果有一天,大家真的只隨波逐流地跟大隊後,會後悔當初沒有熱血沸騰地執行自己的想法,會後悔自己曾經為了社會風氣而放棄夢想,會後悔自己沒有靠著感覺和衝勁前行,做真正的自己。

即使未來的生活有許多的不如意,也要請好好保護放置在玻璃瓶裡的種子,每天有空時替他澆澆水,令他繼續發芽,茁壯成長,藉此提醒筆者初心還在。

趁現在還有青春的尾巴,好好抓緊它,瘋狂任性地度日吧!有一天,你會回頭感激堅持自己想法、那個渾身衝勁的自己,為你留下一段青春無悔的歷史。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