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西進中國求學、求職仍誘人?兩岸專家示警 事情不是想像那麼美好

  • 時間:2023-08-03 11:4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文蔚
西進中國求學、求職仍誘人?兩岸專家示警 事情不是想像那麼美好
台灣公共策益舉辦的Y’s Day「週三青年日」,2日以「停、看、聽!青年前往中國求學的經驗分享」為題,與青年朋友分享兩岸學術與就業市場差異與風險。(圖:台灣智庫提供)

中國對台從未放棄野心,除了文攻武嚇之外,近年來也透過釋放「紅利」,包括提供優渥獎學金或學費優惠吸引台灣學生赴中國求學,或提供工作機會吸引民眾西進就業。但專家學者提醒,隨著中國在言論與思想管控加強,加上兩岸學術風格與邏輯不同,要注意的紅線更是多如牛毛,隨時都有誤踩危機。此外,近期中國失業率急劇攀高,當中國青年都找不到工作時,何來就業紅利提供給台灣青年?這些都是青年朋友選擇西進時應該先思考的問題。

由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共同舉辦的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2日以「停、看、聽!青年前往中國求學的經驗分享」為題,透過許多學者專家的親身經驗,與青年朋友分享西進的機會與風險。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代秘書長吳瑟致在活動開始時首先提到,中國對台政策最重要無非是要發揮統戰作用,尤其在疫情過後,更是積極推動青年交流。雖然台灣的年輕人應該有自信,長久的民主素養與認同不會輕易改變,但到中國去的風險仍與過去父母輩的經驗不太一樣,甚至不只台灣,現今連歐美國家人士到中國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風險。如何看待到中國去的風險,又到底要留意什麼?希望從這個切入點,讓大家重新認識現實中可能遇到的中國。

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說,「人」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產,為培養本土優秀人才,任何國家都積極發展高等教育,甚至運用政策工具,制度性地吸引與留下外來優秀人才。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教育」牽涉到認同和價值觀,一國能否持續吸引外國人才,成為提升本國對世界影響力的重要條件。

中國掌握學術論述權藉以刪除不利敏感議題

董思齊指出,1978年美中建交後美國透過吸引中國高幹子弟到美國留學的方式,希望能影響中國,甚至還在天安門事件後通過『中國學生保護法』,讓當時五萬多名中國留學生取得綠卡,進入美國的學界與業界,對美國社會和全世界產生不小的影響。隨著中國經濟起飛,中國亦致力於投資高等教育,推動大學排名與提高國際學術競爭力,希望能掌握學術領域的論述權。除在各地設立孔子學院,亦提供大量資金參與先進國家研究中心的設立,更透過期刊編纂與國際學術出版社進行高度連結。這也是2017年時,中共有能力讓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旗下『中國季刊』中三百多篇包括文革、天安門事件、西藏、新疆、香港和台灣等「敏感議題」論文移除的原因。當然,這樣的現象立即引起先進國家對中共干預學術自由的關切,同時也讓民主國家意識到中共鋭實力滲透民主社會的問題。

董思齊說,相較於中國本地學生與其他外國學生,中國對台招生條件持續放寬,可入學學校數目也不斷增加,甚至還加上許多優惠措施,顯見有其「統戰」的特殊目的。但隨著美中科技戰的爆發,美國在高科技領域開始對中國進行人才交流的管制,加上疫情時期中國的鎖國以及疫情後中國經濟實力下滑,就業機會大減,都大大降低中國對國際學生與台灣學生的吸引力。

警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李國正也提到,到中國念政治其實是件有趣且敏感的事情。之所以要過去中國,不管是去求學或就業,無非考慮的是生涯發展。但隨著兩岸關係變化,現在想去中國需要注意到更多面向。不論是當朋友或對手,都應該認識對方。過去聽聞中國學生都是充滿狼性、積極性,剛去時的同學都是各省學霸,但台灣學生訓練也不差。很榮幸獲得中國同學的認可,分享台灣經驗,而同學也各自分享各省經驗。李國正表示,曾經有外籍老師問他來自哪裡時,自己很自然地回答「Taiwan」,而平時友好的同學突然發話強調「part of China」。這也是兩岸文化與價值觀直接對話交流的有趣之處;後來,關起門,我聽到了中國同學不同於公開文本的表述。


台灣公共策益舉辦的Y’s Day「週三青年日」,邀請學者專家與青年朋友談西進求學就職經驗與風險。圖左起為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林展暉、韌REN無鋼圈內衣品牌創辦人許晶盈、警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李國正、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代秘書長吳瑟致、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時事評論家汪浩、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暨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圖:台灣智庫提供)

中國教育紅線多 目的訓練服從至上

李國正指出,中國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發展,包含「兩習兩業」、各高校大交流等,中國的期待是希望台灣年輕人或人力協助當地產業升級,因此需要新的人力資源。台灣青年前往中國,中國本來希望吸引高等創業,結果多是人文創意。近年來中國不再講創業人次,改講交流人次,顯示中國創業、就業市場與風險沒有想像中好,整個國際情緒跟當地景氣都有比較嚴峻的風險,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以自身經歷分享,自己在中國受教育的時間相當長,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受教育直到14歲,回日本後之後又到中國念博士。中國的教育跟台日的邏輯概念不同,是要把人教育成服從黨的領導。在江澤民到胡錦濤的過渡時期,當時仍希望潛移默化台灣學生,但到習近平時期則更加急功近利,支不支持中國、支不支持兩岸統一都必須表態,且不小心就容易被貼上台獨分子標籤,顯示到中國留學風險很高。到中國留學不是不行,但要了解風險且應有所防備。

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林展暉強調,要到中國工作就要了解中國經濟市場狀況、要到中國念書就要了解中國高教問題,現今的中國也跟台灣一樣面臨少子化、高教退場等問題。中國高教數額有3000所,包含大學1200多所及高專1400多所,每年有1100萬位大學畢業生,但中國出生率僅956萬,即使全部念大學,也有200萬人的缺口,若到中國念書,未來學校可能不見。中國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問題,青年失業率達20幾%以上,中國也面臨高學歷高失業,其中更包含中國失業率計算寬鬆,若加上隱性失業,更可能高達40幾%。

論文造假、創業狼性思維 兩岸追求成功定義大不同

林展暉指出,中國外部高教面臨造假問題,在學術上也是。中國的假論文工廠被德國學術網站提出,在世界上佔了五成,虛假大學有392間,中國學歷未來在國際上可能被認為有瑕疵。孔子學院受到西方抵制,因為可能是中國職業學生在國外的據點,以蒐集國外資訊,未來入學可能受到歐美國家的抵制。中國為了擴大交流,對台灣學生招生越來越寬,包含學測、統測、單招等多種管道,只要達到均標以上,七成以上都可以念到中國好學校。然而中國的學校中,台灣教育部只承認300多所,若到中國念書未來回台灣可能面臨就業問題,也必須面臨政治風險上的問題,可能被學生統戰提拔為領到幹部,成為統戰樣板,強化「引台、拉台」青年工作成效。

韌REN無鋼圈內衣品牌創辦人許晶盈分享自己的中國留學經驗跟創業經驗,因為想要兼顧中國深度、全球廣度,了解中國市場和世界,所以選擇申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課堂上的很多案例是中國實際發生的,比如財務課程學的是白酒領導品牌五糧液和茅台的財務報表比較,在生意開始的第一天思維就是「如何佈局歐洲重點國家,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整體而言的中國經驗是好的,可能是因為落地的方式起點是高的,讀的是中國最好的商學院,同學都是高階商業主管,不管是在生活或工作經驗上都運氣很好。

2016 年畢業後進入亞馬遜擔任 Amazon Launchpad  China Program Manager,負責大中華區市場的新創公司,包括中國、香港、台灣,後轉到阿里巴巴集團。第一次在創業圈打滾時,很好奇為什麼台灣都是中小企業,而其他國家卻能做大。疫情後決定回台創業,仍感受到去中國價值觀有點錯亂,也較為單一,其中包含了對於成功的追求,執著於用健康換錢。

時事評論家汪浩提出,自己從1984年到1988年就讀北大法律系,離開了中國教育界35年。但從朋友的案例,現今在中國大學當教授,不論何種專科,暑期都被要求學習100小時習近平思想,學生應該更是如此。中國紅二代徐澤榮在2001年被逮捕,僅因在學術研究中研究韓戰,就被指控蒐集1950年代中國內部檔案,被認為是洩密罪,判了13年徒刑,顯示在中國可能在完全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下就容易觸犯中國法律。如果想要去中國留學,學校選擇需要集中在靠前學校,差距不只在學術差距,主要是在校風、師生關係等,這也是需要留意評估的地方。

延伸閱讀
台灣智庫-週三青年日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