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罕見增發一兆國債及調整預算 中國經濟有多差?

  • 時間:2023-11-06 09: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罕見增發一兆國債及調整預算 中國經濟有多差?
中國政府日前宣布今年第4季增發國債人民幣1兆元。使用發國債方式刺激經濟,顯示中共高層對接下來經濟情況的擔憂。(圖:中央社資料照片)

中國在10月24日表決通過調整2023年的中央預算,將增發1兆人民幣的國債,而中國全國的財政赤字將由人民幣3兆8800億增加至4兆8800億元,預計赤字率由3%調高為3.8%左右。

年中改預算是中共極其少見的情況,大多是為應對特殊時期挑戰與風險才會出此下策。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五次調整預算和三輪新發特別國債,起因多為年內發生超預期變化,包括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重大自然災害或財政制度調整等。

中共的五次預算調整及三輪特別國債

第一次是1998年8月增發國債,調整預算,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財政部發行1000億元國債,作為國家預算基礎設施建設專項投資,用於防洪、治澇、農田灌溉、鐵路公路、重點空港等建設性支出;1000億元國債分兩年納入國家預算,打入財政赤字,1998年中央財政赤字由年初預算的460億元擴大到960億元,全年GDP增長7.8%,基本上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第二次是在1999年8月增發國債,調整預算,財政部增發600億元長期國債,300億納入中央財政預算。第三次是2000年8月增發長期建設國債,調整預算,財政部增發5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全部納入中央預算。第四次為2008年6月僅調整預算;第五次為2016年11月技術性調整預算,確保地方既有財力不變,中央集中的收入增量1780億元透過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給地方,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出力度。

三輪的特別國債,第一輪為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四大行資本金;第二輪為2007年回收流動性,抑制通脹,提高外匯經營收益,注資成立中投公司;第三輪為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一兆元。

若依上述過往歷史脈絡來看,中共調整預算、增發國債並非沒有發生過,通常是在窮盡一切手段後仍無具體效果才會毅然決然調整預算,增發國債。

增發一兆國債讓中國財政赤字增加為3.8% 效益為何?

中共政府宣稱增發一兆國債是為重建洪水及颱風的受災地區,以及改善城市的排水基礎設施,而這一發債使得中國預算赤字占GDP的比例提升至約3.8%,過去中共想方設法將比例維持在3%以下(說明:3%是馬斯垂克條約中歐盟成員國要加入歐元區的標準,表示政府財務上的穩定,台灣今年已批准的預算赤字占GDP的比例為2.8%),如今卻願意放手一搏,使用發國債方式刺激經濟,想必中共高層對接下來第四季甚至明年中國經濟情況甚為擔憂。

眾所周知,中國人愛儲蓄率世界有名,2021年中國儲蓄率是45.26%,台灣是42%,美國是18.1%。具體來說,若一個月薪水5萬元台幣,中國人會花掉約2萬7000元,美國人會花掉約4萬1000元,剩下的存在銀行裡。消費習慣加上疫情讓人更加風險趨避,大家都把錢放在銀行供著,經濟情況自然也就不會太好,而發國債為何會能刺激經濟?簡言之,就是國家跟人民借錢,直接先把這筆錢花了,而且直接無息移轉給地方政府,相當於直接發錢給地方政府用,看起來中央地方皆大歡喜、雨露皆沾,但發錢這個舉動卻有許多隱憂,首當其衝便是通貨膨脹,但目前中國物價還在掌控範圍內,相對於世界上其他國家還算穩定,發國債似乎合情合理。

事實上,在發債之前中國已採取一連串刺激經濟手段。包含調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率、降息、放寬買房限制等等。顯然是這一大波操作後,中國經濟仍然不見起色,才拍板通過在年中發國債。

中國經濟到底有多差?

提到經濟,首先想到GDP;GDP的前提是就業,才能進一步帶動生產。雖說中國整體失業率都在6%左右,但16-24歲青年失業率在近年大幅攀升。在Covid-19前,2018-2019年,青年失業率都在9-13%左右,但2022年起就不曾低於15%,2023年4月起就則高於20%,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想必經濟情況不會太好。

GDP的組成當中,包含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以及進出口,其中投資是GDP成長的重要推動力。而中國的投資有很大一部分落在房地產,自2022年4月起,中國的房地產投資累計是呈現負成長的狀態。

所以,中國經濟狀況沒有大家預期的好,而發1兆的國債很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刺激經濟的手段,若成效有限,則可能再出台其他刺激經濟的措施,例如:減稅以及是否開徵房地稅。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