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11月進口意外衰退 市場憂恐需面對更嚴峻經濟情勢

  • 時間:2023-12-07 15:19
  • 新聞引據:採訪、彭博社、華爾街日報
  • 撰稿編輯:陳文蔚
中國11月進口意外衰退 市場憂恐需面對更嚴峻經濟情勢
中國11月出口雖終止連六降,但進口卻意外下滑,引發外界擔憂需求萎縮,恐有更嚴峻經濟情勢。(pixabay圖庫)

中國海關總署7日公布11日進出口統計,雖然好消息是出口終結連續6個月下滑趨勢,出現微幅上揚,但外界更關注進口出現意外衰退,特別是比較去年同期中國仍受疫情影響,使得比較基期較低,但今日公布進口卻依然低於去年同期,引發外界擔憂需求正更進一步萎縮當中,恐怕還有更多的經濟痛苦即將面對。

中國海關總署7日公布11月進出口數據,以美元計算出口較去年同期微幅成長0.5%,終於終結了連6個月下降趨勢。但另一方面,11月進口卻下降0.6%,是時隔一個月之後再度轉為負成長,雖降幅輕微,但引發外界關注。

《彭博社》報導指出,中國11月出口年增0.5%,分析師原本預估會下滑1.1%,雖然有優於預期,但進口在10月好轉後,11月又轉為萎縮0.6%,這比經濟學家預測的成長3.9%要差得多。

出口雖回升但事實上旺季需求並未出現

大華銀行集團經濟學家、特許金融分析師何為真(Ho Woei Chen)表示:「即使我們將其與去年的低基數進行比較,國內需求並沒有真正改善。儘管出口略好於預期,但出口也沒有明顯的改善趨勢。綜合來看,11月出口成長顯示中國復甦趨勢較弱。」

報導表示,這些數據將引發人們對中國經濟前景不確定的擔憂。由於海外聖誕節和假期季節之前的需求激增,出口通常在一年的最後幾個月更為強勁。但近期數據卻顯示,連預期的季節性貿易成長也未能實現。

此外,去年11月的疫情造成的干擾導致貿易急劇萎縮,這使得今年的整體數據相比之下看起來更好。

《華爾街日報》報導也指出,今年本應是中國經濟的轉捩點,經濟走向復甦。結果卻恰恰相反。就在六個月之後,當初看好中國經濟復甦的觀察家都在爭先恐後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預測出了問題。

報導認為,普遍的答案是,這是由於在疫情期間嚴厲封鎖對家庭情緒造成的損害,只見樹卻不見森林。早在疫情爆發之前,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政府的財政伎倆和市場改革的拖延就已經注定了經濟的停滯。而疫情期間的情況並沒有導致這種結構性緊縮,反而掩蓋了其不可避免性。

實現經濟成長目標全靠家庭消費

2023年初,北京報告的GDP僅成長了3%,儘管很容易認定因2022年的成長實際上是負的,但中國官員預測2023年經濟成長目標是5%至6%。卻因房地產下滑、淨出口下降與政府支出因稅收減少而受到限制,商業投資也持平或根本為負,導致實現中國經濟成長目標的擔子全落在家庭消費上。

但中國11月的進口意外地較一年前新冠疫情期間出現萎縮,令國內需求從低基期反彈以刺激中國經濟的希望破滅。

《彭博社》指出,在近期出現新的疲軟跡象後,投資人正在關注習近平政府將如何提振經濟。

更令分析家擔憂的是,今年以來,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0%以上,反而對俄羅斯的出口則激增50%。保銀資產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首席經濟學家張志偉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出口能否成為明年的成長支柱。歐洲和美國經濟正在降溫,2024年中國仍需依靠內需作為成長主要動力。」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