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美中對峙下 台灣需與亞太鄰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 時間:2024-01-02 14:54
  • 新聞引據:採訪、日經新聞
  • 撰稿編輯:海青青
美中對峙下 台灣需與亞太鄰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示意圖。(合成圖)

日經新聞今天(2日)刊登專文報導,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Center for Asia-Pacific Resilience and Innovation)董事長、同時是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米勒公共事務中心(Miller Center, 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研究教授林夏如(Syaru Shirley Lin)指出,在美國與中國的對峙之下,台灣需要與鄰國有更密切的連繫。

在標題為「在中美競爭動態下『走鋼索』的台灣」報告中,林夏如指出,在美國和中國日益尋求彼此脫鉤下,台灣長期透過創新和加入全球供應鏈整合來尋求成功的經濟模式,已經變得愈來愈困難。

日經新聞刊登的專文表示,在美國試圖以提高關稅和對科技出口實施限制以保有經濟領導優勢下,台灣的創新和韌性已受到影響。林夏如指出,與其過於聚焦在中國或美國,台灣應該尋求與亞太地區的鄰國進行更多合作,以更具展望性的方法來強化永續性。

專文指出,在很少有跨國企業離開中國時,台灣企業無法完全與中國脫離,例如,大部份的蘋果手機iPhone仍然是由台灣的製造商富士康科技集團(Foxconn Technology Group)在中國組裝。

然而,美國與中國的策略競爭正威脅全球半導體的製造生態系統。

報告指出,過去40年來,半導體主要仰賴由台灣開創的合約代工製造模式。在這個全球互相依存的價值鏈中,科技公司委託台灣代工廠製造電子設施、汽車和電腦系統使用的晶片,並銷售到世界各國,包括中國。

不過,美國和歐洲聯盟(EU)現在把與台灣的這種依存關係視為一種風險來源,而非韌性,主因先進晶片對國防系統帶來的戰略重要性,以及台灣海峽可能出現的武裝衝突。

結果,美國與其盟友正致力讓供應鏈回歸本土,並且保護他們的智慧財產權以預防戰略技術輸出到中國。北京則同時努力強化自給自足能力,並吸收台灣人才到中國以支持其高科技開發。

因此,美國和中國的競爭對所有亞太科技企業帶來了影響,尤其在半導體方面。

這篇專文指出,美國實施「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 CHIPS Act)和收緊出口管制,迫使像是台積電等企業將他們的專有技術轉移到美國本土,並禁止他們把含有美國先進技術的晶片出售給中國。

歐盟和日本正對台灣提出類似的投資需求。這些政策將導致供應鏈重覆、成本增加,以及效率降低。專文引述報告認為,雖然美國主導建立以價值為導向的全球經濟與東亞的民主經濟體利益一致,但美國現有政策正傷害而非讓這些國家受益,尤其是台灣。

專文表示,台灣的人才管道、管理模式和企業生態系統經過40年來的發展,不可能一夜之間在其它地方被複製。美國的政策不但沒有建立一個具韌性的全球經濟,反而正威脅台灣的經濟和民主韌性。

日經新聞報導,除了這些挑戰外,在1月13日舉行總統與立委選舉之前,台灣內部還面臨其它議題的辯論,包括生活成本的上升、低薪問題、脆弱的能源安全,以及需要強化的國防以對抗中國的威脅。

專文表示,北京的「一國兩制」制度對台灣選民毫無吸引力,尤其這幾年在看到香港所發生的情況之後。

文章指出,在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中,台灣的韌性已經處於比以往更大的壓力下。台灣和區域內其他同樣面臨國內日益兩極化的國家一樣,需要優先處理相互競爭的社會需求。

文章強調,在亞洲和其他地方的民主倒退只會有助於中國宣稱他的治理模式比西方的自由民主更能帶來繁榮與創新。

愈來愈嚴重的碎片化與地緣政治競爭正在侵蝕創新的根基,而創新來自於全面性的國際思維、緊密的公私合作和人才自由流動。

專文表示,在中國仍然是台灣最大的投資與貿易夥伴,並且是最大的外部威脅下,許多台灣人對有機會和美國與其夥伴發展更深化的經濟關係,非常歡迎。

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或是簽署更多雙邊自由貿易協議將大大有助強化台灣的韌性和永續發展。不過,文章表示,華盛頓尚未顯示更多的興趣來支持這樣的倡議,或說服其他國家如此做。

專文指出,台灣不只要與美國和歐洲更密切的合作,也要與亞太區域國家在從教育到科技創新等一系列議題上合作,以應對日益讓人憂心的地緣政治環境。台灣並且可以進而發展並推動政策,來支撐整合區域內的社會韌性和自由價值。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