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白色恐怖隨二十三條與日更甚 香港新聞自由如風中殘燭

  • 時間:2024-05-30 13: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白色恐怖隨二十三條與日更甚 香港新聞自由如風中殘燭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雖然連續兩年回升,今年再升五位至一百三十五名,但依然是自2022年起,連續三年落在「困難」的區界,僅優於最差的「非常嚴重」。(圖:foter)

無國界記者月初於新聞自由日發佈一年一度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排名雖然連續兩年回升,今年再升五位至一百三十五名,但依然是自2022年起,連續三年落在「困難」的區界,僅優於最差的「非常嚴重」。

單從排名數字未能準確反映現況,香港的排名回升是全球新聞自由皆走向下行趨勢,尤其進入難得一遇的全球選舉年,多國政府處入換屆時間表,傳媒對民眾投票者意向的影響力,自然亦受到權力的虎視眈眈。另一方面,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主要透過收集該區域工作的記者填寫問卷,收集數據後整理而成,小國能被接觸到參與問卷調查的記者數量,也令不同地區樣本數字有所偏差,而且記者每年填寫問卷時,受大環境影響的主觀感受,對得出的結果都有偏差。

從得分方面可見,香港今年的新聞自由得分其實比去年更為嚴竣,經歷2021年兩間新聞媒體被解散,到《香港電台》迎來肅清,相對上香港新聞自由的再倒退並不易察覺,更多是胎死腹中於自我審查,或者被當權者以不同手段,一步一步壟斷話語權。

球王美斯事件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事件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內,政府連續「擠牙膏」式,透過一篇又一篇新聞稿「洗太平地」,嘗試以海量零碎化的資訊鋪天蓋地,一方面令民眾無法有效地將全局拼湊,另一方面也能從而引導輿論民情。政府表明「撤回」暫不考慮訂立假新聞法時,李家超指有感「香港媒體在資訊發放比以前進步」,也概括了香港新聞業的現況,僅存的大型媒體大都是可控的「官方渠道」,但社會需要的不是單一的資訊發放,而是經統整後有用的資訊。新聞自由是可以過濾篩選,並把煉出大眾需要的資訊,僅有資訊發放功能的媒體,只會令大眾厭膩。

也值得一提是二十三條正式立法後,對香港新聞業的影響並未完全體現於今次的指數中。權力的「白色恐怖」隨著二十三條與日更甚,對外國媒體的影響上,已經先有《自由亞洲媒體》撤出香港,同業中被問候的「軟對抗」亦時有耳聞,無國界記者倡議專員白奧蘭上月初準備到香港聽審黎智英案,被香港入境處人員扣查6小時後被拒入境。二十三條嚴防隔絕外界和本地接觸,未來外媒的本地資料來源定必會更少下,更有利政府所謂的「香港媒體在資訊發放比以前進步」。還有《鳳凰衛視》接管免費頻道,雖然都是「官方渠道」,但中國官方背景名正言順地進入香港大氣電波,標誌性不言而喻。

確實在二十三條成定局前後,那種山雨欲來的感覺都無法和國安法時同喻,但就更易予人一種「一切還好」的錯覺。香港本地依然有一群堅守崗位,為香港新聞自由的風中殘燭「續命」的新聞工作者。上月和記者私下短聚,離別時被問一句何處有無鞋帶的鞋有售,「入去坐要除鞋帶好煩」,在香港的新聞記者每日面對著何等的壓力,一下子盡在不言中。

作者》布寒野  前香港網媒編輯,飄洋來台後繼續心繫家園。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