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 藝術大師霍剛等人現身說法

  • 時間:2024-06-26 00:42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  藝術大師霍剛等人現身說法
台灣抽象藝術先鋒霍剛昔日也是南京遺族學校學生。(江昭倫 攝)

由時報出版、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推動「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今年再度出版《勁草集:我家的兩岸故事(三)》,書中有一部分提到昔日南京遺族學校故事,國際知名的台灣抽象藝術先鋒霍剛少時就曾是該校學生,雖然南京遺族學校早已不復存在,但談起小時候在學校待了短短一年的點點滴滴,許多畫面仍歷歷在目。但霍剛強調,他完全不後悔當初來台決定,再給他一次機會,他的選擇依舊是來到台灣。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自2017年開始啟動「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以口述歷史方式,尋訪第一、二、三代遷徙來台人物或其後代,至今累積訪問1300多人,集結出版成《我家的兩岸故事》系列,今年推出第三輯,最大特色就是提到了昔日「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的故事以及高雄南京村的由來。

南京遺族學校是1928年國民黨在南京中山陵創辦的學校,專門收容北伐陣亡以及為辛亥革命犧牲的將士子女與後人,台灣抽象藝術先鋒霍剛就曾在該校就讀。

新書發表會上,高齡90多歲霍剛說,他並非革命將士遺族,但很幸運有機會到該學校就讀,在當時戰亂時代,南京遺族學校堪稱「貴族學校」,每個學生戶長掛的是「蔣介石」,校長是「蔣宋美齡」,受到極好的教育與對待。霍剛:『(原音)環境非常好,我們學校旁邊就是農場,還有醫務室,還有游泳池,學校後面有奶牛。蔣夫人買了那時候有幾10條奶牛,所以蔣夫人時候去看我們,她第一句就是問,你們都好嗎?啊,牛奶好吃嗎?』

1949年,戰火逼得學校南遷,當時霍剛的媽媽仍堅持他跟著學校一起走,後來就來到台灣,成為霍剛人生重大轉捩點。霍剛回憶,當時300多位南京遺族學生來到台灣,後來才知道搭得原來是運送軍火的船。來台後,霍剛從此與親人相隔兩地,直到1987年霍剛才如願回到南京與母親重逢。

不過問到若人生重來一次,他是否還會選擇來台灣?霍剛毫不遲疑說,再給一次機會,他的答案還是一樣,他認為他的人生沒有白活,他的選擇是對的。

書中還整理了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生前的訪問,他也是南京遺族學校學生,因為父親傅忠貴官拜少將司令,在抗日戰役中陣亡。傅達仁就是因為在南京遺族學校時愛上籃球,15歲跟著國民政府遷台,在台灣開展了一番功成名就的事業。

另外,書中「南京專區」還介紹了高雄南京村的由來。村民全都是六十兵工廠的員工和眷屬,有不少就是從南京遷台,不少人分享了在眷村的生活,許多舊物絮語彷彿重現了大時代休戚與共。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表示,過去的這些歷史隨著長輩們離去,都快消逝不見,「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就是做一個拼圖的工作,希望將這一段大時代的歷史,拼出一些真實的樣貌,留下珍貴的記憶。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