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英智庫籲對俄制裁講求先發制人 提及台製品流向問題

  • 時間:2024-06-28 06:00
  • 新聞引據:中央社
  • 撰稿編輯:鄭景懋
英智庫籲對俄制裁講求先發制人  提及台製品流向問題
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近日發布報告,呼籲各國積極尋求在打擊俄羅斯軍工業跨國供應鏈上先發制人。圖為倫敦市區碼頭一隅及私人船艇上的烏克蘭國旗。 (圖:中央社)

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近日發布報告,分析國際對俄制裁效果有限的系統性原因,並呼籲各國積極利用情報活動及與企業等私部門的合作,在打擊俄羅斯軍工業跨國供應鏈上,採取更先發制人的作法。

報告提到,在2022年2月全面侵略烏克蘭以前,俄羅斯的軍工業供應鏈即可見來自台灣的微電子產品、工具機、硝化纖維素等重要零組件、工具和物料,而在戰爭爆發後,相關產品流入俄羅斯的規模依然「十分可觀」。

報告指出,儘管進口自中國的工具機增加,俄羅斯依然能從位於美國、歐洲、日本、南韓及台灣的公司取得所需工具機及相關軟體更新。

據中央社瞭解,報告參考的國際貿易數據是截至2023年12月底。報告另參考作者在烏克蘭戰場取得的第一手資訊,包括武器組成解析,以及不同國家的情資。

自2022年2月起,台灣陸續採取措施,以強化對微電子產品、工具機、硝化纖維素的出口管制,包括今年6月擴大管制硝化纖維素,增列含氮量低於12.2%的產品。硝化纖維素是用以生產火藥和火箭推進劑的關鍵前驅物。

俄羅斯於2014年兼併烏克蘭克里米亞(Crimea)後,即遭烏克蘭的國際夥伴施加制裁。不過,雖然2022年後制裁措施擴大,俄羅斯至今仍能自海外取得關鍵零組件,並擴張武器生產,甚至持續精進部分關鍵能力。

儘管如此,由於俄羅斯軍工業事實上長期高度仰賴外國原物料、工具和零組件,包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也是重要供應源,各國在箝制俄羅斯軍工業發展上,絕非無能為力。

RUSI報告列舉至今對俄制裁效果有限的幾個主要原因,包括各國政府多是「被動反應」,而非「主動出擊」,且官員和決策者往往對制裁引發的效應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和想像。認知不切實際容易導致因為效果不如預期而失望,或者因為過度擔憂潛在風險與成本而裹足不前,在在不利國際對俄作為。

根據報告,各國顯然無法將俄羅斯軍工業及其靈活綿密、公私協力、大量運用人頭公司和「合法掩護非法」的跨國供應網絡「歸零」。較務實的目標應該是:拉低俄羅斯武器系統的可靠度、性能和產量,以及提高俄羅斯軍備生產成本及所需時間、迫使俄羅斯不得不在相關決策忍痛妥協。

報告舉例,儘管戰車產能不減反增,俄羅斯已被迫偷工減料,並重新衡量自身需求的優先順序。「虎-M」(Tiger-M)裝甲車的化學、生物、輻射和核武防護能力已被刻意降低,以將節省下來的資源移作他用。

此外,由於自歐美及其夥伴取得部分零組件已較以往困難,俄羅斯被迫採用儘管「堪用」、卻品質較差的產品。而即便俄羅斯成功找到替代品,將替代品整合進既有或新的系統並加以驗測,也損耗時間、金錢和勞力。缺乏關鍵料件時,則往往需改變生產流程。

這些現象意味俄羅斯在戰場上因此必須付出更大成本,才能達成預期效果,或者較難確保作戰計畫成功。

舉例而言,部分重新裝修的俄羅斯坦克即使用中國或白俄羅斯製熱成像瞄準器,而不是2022年戰爭全面爆發前的法國泰雷斯(Thales)集團製品。

當俄軍於2022年開始以伊朗「見證者-136」(Shahed-136)自殺式攻擊無人機打擊烏克蘭,該無人機配備的是南韓HiTec公司於菲律賓生產的伺服馬達。在HiTec受到壓力停產後,俄方改用中國製品,這導致部分無人機還沒擊中目標即墜毀、靈敏度下降,被攔截的機率提高。

報告並提到,對早預見會被擴大制裁的俄羅斯而言,若需要的東西已到手,則即便其他國家事後出手阻斷供應網絡,俄羅斯都是贏家,且永遠可以規劃新的供應渠道。

有鑑於此,報告指出,設計和執行制裁與出口管制時,應牢記相關機制的設立不是「終點」,而僅是「起點」,不過是為對俄行動提供法律基礎。

報告呼籲,有關單位和人員應尋求先發制人、永遠比俄羅斯早一步,積極運用各方情資、結合私部門力量,並與盟友夥伴建立打擊目標共同圖像,及時給俄羅斯戰爭機器迎頭痛擊或挫傷其關鍵節點。制裁或出口管制仍應以追求具體效果為目標,而不止於「傳達政治訊息」。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