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陸生的變與不變(上)--自由思潮衝擊

  • 時間:2013-06-27 13:46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楊雨青
台灣自2005年試辦中國大陸學生來台交換讀書以來,人數成倍數成長,以今年為例,同時在台的陸生人數最多就超過1萬多人。這批在台灣就學、生活過的陸生已陸續回到中國大陸,日子雖然依舊不斷往前走,但在看似同樣的生活中,有些改變卻悄悄發生了。他們的思想、對社會的期待,甚至是對人權的關注,都逐漸產生了變化。
『(競選現場原音)向前走,向前走,向前走,一定贏,一定贏,一定贏!大家才能過好年,馬總統,當選!馬總統,當選!馬總統,當選!2號,當選!2號,當選!』
激情的選舉造勢場子,在台灣每幾年總會出現。民眾忘情的跟著大喊,從不吝於表達自己的政黨傾向。
『(競選現場原音)我們有3隻小豬,在我們的人民支持之下,變成3萬隻小豬,變成2,300萬台灣人民的願望。各位,我們的蔡英文總統,副總統蘇嘉全已經到現場了,我們一起來給蔡英文加油。我愛蔡英文!我要女總統!我愛蔡英文!我要女總統!』
台灣民眾對於這樣的場景已經相當熟悉,大家也認為,每逢選舉不這麼「熱鬧」一番,似乎少了點什麼。但是對於來自大陸的王雲飛來說,卻是個前所未有的新鮮體驗。
◎言論自由衝擊大
今年剛從廣州中山大學畢業的王雲飛,在2011年下半年到政治大學當交換生,由於適逢台灣的總統大選,他跟著一些在台灣認識的朋友去參加競選造勢活動,感受格外特別。
王雲飛:『(原音)有造勢啊,開票啊,選舉啊,那時恰逢12年大選,基本過程都有參與到,20年來都沒有過的一種體驗,感覺非常新奇。朋友們一起去,很多都是我在政大的同學,我看到他們不僅在課堂裡學習到政治的東西,其實正在參與把一些東西化為實踐,實踐中大家回過頭來思考東西,對自己國家社會是否有益,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好。』
王雲飛表示,看到台灣的同學對政治、對社會事務的參與,讓他非常感動,也了解到年輕人不是只要把書念完、找到工作就好,而是要有社會責任感。他認為,雖然台灣真正民主的時間只有20年,可能還有很多問題,但看到同學們積極用心參與社會事務,讓他相信這樣的社會發展會越來越好。
台灣的言論自由,政治有多元選擇,使得在台灣的陸生被活動震撼之際,也對大陸的現行體制萌發出不同想法。
2009年到台灣世新大學當交換生的王小茗來台灣之前,對政治沒有特別關注,總覺得這些事情跟她沒甚麼關係。不過,她在台灣實際體驗過一些選戰活動後,有了新的觀點。
王小茗:『(原音)絕大部分人是不是喜歡政治的,我也不關心,我既然沒能力決定,我也不想去關注。但是到了台灣以後,會覺得說這邊他雖然也不是完美的系統,但是他讓你非常有參與感,好像你知道現在在發生什麼這種感覺。這種帶來最好的收益就是說,當一個人或甚麼都好,當他承諾一件事的時候,會有人去監督他,他有沒有做到,我覺得這就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outcome。但可能在大陸這個環境下,你就不會說今天誰承諾我們什麼東西,我要看你有沒有做到,你花了多少錢,你花的是我納稅人的錢,所以你要對我負責任,我以前從來沒有這樣的一個意識。』
『(六四紀念晚會原音)他們都在89年6月3號那夜,以及以後的幾天裡面,突然從這個地球上消失。六四的死難者,默哀一分鐘。 』
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六四紀念」活動,正播放著相關的紀錄片,不少參加的陸生戴著口罩前往參加。在台灣自由思潮的衝擊與開放環境當中,讓陸生有機會對「六四」一窺究竟。
申遠:『(原音)其實六四當年的一些領導人,有幾個在台灣嘛,我也碰見過,我本身對六四就持不是很肯定的態度,我不覺得那是一個什麼樣很好的事件。我跟官方的立場可能比較一致,我對這個東西不是抱一個非常肯定的態度。但是很多事情你知道,越不讓你說,人的好奇心反而越強,所以我覺得就是去了台灣,大陸人或多或少都會想去了解,喔,這個東西台灣到底是怎麼樣的?所以我就去了那個晚會。』
曾經是六四學運領袖,目前在清華大學任教的王丹,成立了一個「中國沙龍」,本來希望讓台灣同學更了解大陸,但後來參與的反倒大多是陸生,也使得「中國沙龍」成為陸生討論中國問題的場所,同學們的想法在此相互激盪,產生意外的結果。
王丹:『(原音)我覺得一般參加了中國沙龍之後都會有一些變化,包括對中國問題的認識,畢竟那麼多同學大家一起坐下來討論,才發現很多想法不是只有一個人的,這是很大的變化。就是以前大家都覺得好像只有一個人有這種想法,覺得很孤單,來了之後,才發現別人也有這些想法,至少就覺得說不是只有他一個人,這個變化是很明顯的。再來就是以前有很多同學有無力感,覺得中國這樣的現實,也不知道怎麼樣去改變,但是經過一個學期討論,很多同學大家也有刺激跟分享,就是希望自己能做甚麼事情。因為我一般我也不太鼓勵學生去做甚麼行動、去改變政府,一來有政治上的危險,二來我覺得中國要改變,還是要從改變自己做起。』
◎「台灣經驗」潛移默化
『(抗議現場原音)土方回填,救救樂生!土方回填,救救樂生!土方能夠回填,讓走山的現象能夠減緩,就這麼簡單,我們希望馬英九總統能夠幫我們。我們希望眾人的支持能夠轉為更大的力量,讓土方回填,拜託!拜託!』
在台灣待過或長或短的歲月,其實都為這些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還沒到台灣之前,王雲飛坦承自己過去對某些事情比較冷淡,但在台灣待了半年的時間後,對於許多事都多了份關注與支持。
王雲飛:『(原音)沒交換前可能會覺得這樣事情好大膽,但現在覺得一個學校本來就該這樣子啊。比如最近網路上抗議,校工食堂打飯阿姨清潔工他們權益保護,原來覺得遠在天邊的事情,現在覺得為他們爭取這樣的權利,讓校園更加包容自由,都是義務所在。』
甚至,這些隱藏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台灣經驗」,也讓陸生們對於個人的人權有更多的關注。
申遠:『(原音)我變得更關注人本身吧!而不會去做一些就是好大的選題,為了去應和某個,你知道就是口號,或是理念。我覺得我更關注人了,就好多人問我說,就是跟同學們聊,好多人講說,將來比如說就業要怎麼辦,或者私人生活怎麼樣,我經常給他們引述我在台灣的例子說,你真的只要做自己就好了,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的願望,尊重你自己就夠了。』
◎改變契機 對未來有希望
對於中國大陸的未來、對於自己的未來,陸生或多或少有著不同的想像;但相同的是,「台灣經驗」讓他們對未來的樣貌充滿信心。
申遠:『(原音)起碼至少我有一點,就是說我去過台灣了,我知道真正是甚麼樣子的,就是真正的可能性是什麼樣子,或者說就是說華人能做到什麼地步。我能看到,我在台灣能看到,能看到就表示有可能,有可能就表示有希望嘛。』
台灣選舉制度行之有年,公民意識從小培養,經過「台灣經驗」的洗禮,王小茗對於大陸一些基層開始有選舉制度也充滿期待。
王小茗:『(原音)我看到越來越多的比如說小學、初中,高中或大學裡面,從小孩子開始培養這種公民意識和這種公平競爭的感覺,我觀察後還覺得比較欣慰的地方。現在還有很多中國農村,偏遠的一些地區,他們反而開始從最基層、最小的單位,比如一個鎮、一個村,可能200個人口,開始去做這樣的事情,我覺得看了這些以後,會覺得還是有希望的。』
來台灣唸書,對千百名陸生來說,可能只是生命中一段美麗的插曲,不過,這段過程已經替他們的人生開拓更寬廣的視野,他們也希望其他人能分享這段奇妙旅程。
王小茗:『(原音)從我個人經歷來講,我覺得我從台灣這半年當中收穫很大。假設是我自己的弟弟妹妹想要出國深造,我會建議說,你先不要這麼急,先不要走那麼遠,因為17歲、18歲直接放到國外,其實是非常殘忍的事情。他們可能會適應,因為現在小孩子英文非常好,但是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會有個很大的不同。我覺得說你可以先用一個暑假或甚麼樣的時間可以到台灣去看看,像個台階一樣,你既可以在你熟悉的文化、熟悉的語言當中去生活,你又可以體驗認識帶來的差異。所以我覺得去台灣是我自己做的一個值得的決定。』
其實,要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並不容易,更不用說思想上的轉變。不過,來過台灣的陸生回到大陸後,人生已經悄悄注入新元素。小到講話方式,大至待人處世、評斷事物,都有了「台灣式的改變」,這說不定將為兩岸未來發展寫下新的契機。
徐博:『(原音)這群人,更多的人來到台灣,他之後返回到大陸,以後他會在各自崗位上或職業上會上升到一個層次;可能他是個決策者,或給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的這樣一個人。他生活過的地方,他接觸到很實在的這群人,其實對他應該是有非常大的影響,跟他通過媒體、通過書籍接觸到的資訊再去做決策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是覺得,應該是交流越多,融合越多,應該是發展的前景是越好的。』
兩岸交流不斷向前邁進,雖然政治鴻溝仍難跨越,但是隨著越來越頻繁的互動,未來總有無限可能。「台灣經驗」已在陸生的生命中留下美麗的音符,未來將譜出甚麼樂曲,能替兩岸交流帶來何種新局,絕對令人期待!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