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海口工藝所 用設計顛覆中部海濱意象

  • 時間:2018-06-13 17:0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海口工藝所 用設計顛覆中部海濱意象
李采諭和劉冠吟成立「海口工藝所」,希望透過設計創意將中部海濱文化獨特之處,以另一種美麗形式表現出來。(江昭倫 攝)
和美麗的東海岸比起來,台灣中西部海濱似乎總給人灰撲撲、髒髒的印象,但看在出生台中的李采諭和劉冠吟兩人眼中,這才是家鄉的味道,並決定利用他們在陶瓷與金工的設計長才,打造「海口工藝所」飾品品牌,將中部海濱文化獨特之處,以另一種美麗形式表現出來。

◎家鄉記憶在召喚
今年台灣文博會上,出現幾個獨特的創作品牌,以中部海濱地貌為創作靈感的「海口工藝所」,就是其中之一。
「海口工藝所」是由李采諭和劉冠吟共同創立,兩人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工業設計系,巧的是,一個出身大甲,一個出身龍井,同樣都成長於中部海濱城市,也因此當他們回到台中時,就希望能夠在自己生活的那塊土地做一些什麼事情。
在討論過程中,兩人回憶起小時候在海邊玩的記憶,那樣的黏稠的味道,灰色的海邊景致風貌,即使長大了印象仍相當鮮明,就決定以中部海口意象出發。
李采諭說,她大學畢業後到台南藝術大學唸研究所,繼續鑽研陶瓷方面的創作,劉冠吟則持續投入金工領域,兩人決定以各自專長,開始針對家鄉地貌與植物進行研調。李采諭:『(原音)因為我們一開始的專業分工就很清楚嘛,那時候我們就想說把這地方的美給表達出來 我們就想說可以用什麼方式,一開始就研究這地方的地貌以及它的植物,開始我們這個品牌,一開始我們先去收集了一些這個濱海地區的特有植物,我們做研究,我們後來就把這些東西轉化成陶瓷的媒材,這就是我們飾品最開始的根基這樣。』
◎中部海濱意象成創作靈感
很多人提起中部海岸,印象都是灰灰的,還有海風中所感受的一種獨特厚重的黏稠感,那樣的景色很少被冠上「美麗」的形容詞。
可是從事創作的李采諭和劉冠吟,卻刻意擷取中部海岸的沙石,還有海邊生長植物果實、花苞,並利用水草、漂流木意象,透過兩人在陶瓷與金工上的設計創意,轉換成精緻的項鍊、手環、耳環等飾品。
李采諭說,她主要是利用陶土進行燻燒,讓創作出來的東西帶有古物的顏色,與中部海口風格接近,然後再交給劉冠吟進行加工與編織。
像是她們就找到海邊常見的作為防風林功能的「春不老」植物果實,將果實放入在特殊配方中浸泡多次,然後進行燒製,形成一種自然的不規則形狀,再加以金工加工,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另外用棉與蠶絲編織成像是海草形態的項鍊,在上頭點綴上玻璃小珠珠,都顯得相當別緻。
為了呼應中部海濱灰色的色調,兩人都認為不該增添額外色彩。劉冠吟:『(原音)我們暫時不會把⋯不會突然增加一些顏色進來,因為我們所有的靈感來源都是這塊土地,我們生活的地方如果沒有出現那些顏色的話,我們就不會把它加到我們的作品裡面去。』
◎重塑中部海濱文化之美
李采諭說,從小到大就常聽長輩們用台語說他們是「海口人」,對他們來說,中部的海口、海灘、海港充滿了人味,有很多辛苦的勞動力在當中發生,那樣的美感不是很多人去度假,享受藍天白雲的美麗大海,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美感,帶有堅韌的個性,他們就是希望可以把那樣屬於中部海口生活的獨特魅力,藉由她們的創作呈現出來。
李采諭:『(原音)我們認為每個海灘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風貌跟美感,對我們來說,這件事情很觸動我們,所以我們想說能不能讓這個美,讓大家能夠去理解它,而不是只是覺得說,那種海灘就是髒髒的,不太能親近的海灘這樣。』
劉冠吟與李采諭強調,兩人成立的「海口工藝所」品牌才剛起步沒多久,所謂的工藝所就是還在進行實驗、摸索,如何與市場更為接軌,她們也還在研究,希望可以讓孕育兩人成長的的中部海濱,以另一種質樸之美感動大家!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