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蘇素敏與o’rip 打造通往花蓮的秘徑

  • 時間:2014-06-07 13:5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歐陽夢萍
蘇素敏與o’rip 打造通往花蓮的秘徑
o'rip以刊物、商品及旅遊帶遊客深入認識花蓮。(歐陽夢萍 攝)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愛著居住的土地,從小就移居瑞典的蘇素敏,結婚後才定居花蓮,從一開始的陌生,到逐漸發現自己與這塊土地的連結。8年前,她加入o'rip團隊,藉由這本刊物,用美好的文字溫柔包裹社會運動的激情,希望能讓更多人深入認識、進而愛上這座城市。
蘇素敏和幾位夥伴們,正在討論下一期o'rip的內容及目前正準備的活動,在這裡,「開會」不需要正襟危坐、也不需要報表與繁瑣的程序,幾個人就坐在o'rip店舖中的木桌前,在音樂聲中,如同聊天、說笑般,以不同的發想激盪出未來的方向。
◎從瑞典到花蓮 從陌生到熟悉
蘇素敏是o'rip目前的負責人,談起花蓮的點點滴滴,流露出旁人難以忽略的感情。但其實她並不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甚至連「台灣」,對她來說都曾是個陌生的地方。
『(原音)我是因為12歲就到瑞典,認識了我先生,他開始是在台北榮總,後來調到玉里,我就跟著過來花蓮。我覺得蠻有趣的是,我其實回到台北之後,是在外商公司上班,又因為長期在國外長大,我覺得好像來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到花蓮更有趣,是因為我覺得他不過就是像泰國一個海邊度假城市,我當時是這麼想,我甚至會跑去七星潭曬太陽,然後會覺得為什麼我身邊整個沙灘就我一個人在曬太陽。』
25歲時,蘇素敏才從瑞典回到台灣,隨著先生搬到這個她口中的「度假城市」,當時,蘇素敏對這裡沒有太多的感情與認同,「花蓮」這2個字對她來說,不過是個名詞。就這樣過了1年多,第一個孩子誕生,她與先生搬到住宅式社區,開始認識許多人,其中包括參與社會運動的外國朋友,於是,她開始慢慢認識這塊土地、融入這座城市,這才發現,自己其實不只是血緣,就連情感上都是道地的「台灣人」。
只是,當蘇素敏認同這塊土地,並希望為她盡點力時,卻面臨矛盾的情況,或許這也是環保問題在東部始終呈現意見兩極化的原因。
『(原音)我參與了社會運動,尤其是環境議題好幾年,然後我一直沒辦法理解那個所謂反對跟贊成永遠是在對立面,然後會永遠民調就是30%的反對、70%的反對,我在想到底這個30跟70之間為什麼不能再靠近彼此一點,那一定是有個溝通平台是有問題,不管它是被政治或是從來我們沒得到正確的資訊。我自己也感受就是我如果離開花蓮,在討論花蓮的環境問題,幾乎外面不屬於花蓮的人就會覺得這跟我沒關係;在花蓮的話,我如果跟花蓮人談論這些事情,尤其像我有時會參加一些公聽會,你馬上會被質疑,就是用一種很便宜的方式,就說你不是花蓮人,為什麼管花蓮人的事情?』
◎o’rip生活旅人 展現花蓮的美好
直到2006年,蘇素敏接到朋友王玉萍的一通電話,問她要不要共同發起一本雜誌,於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討論,就這樣,催生了「o'rip生活旅人」這本雙月刊。
對當時熱衷環保運動的蘇素敏來說,這本刊物可以做為宣揚理念的管道,讓更多人正視花蓮正面臨的挑戰與危機,但最後,她們決定用展現美好取代激情訴求、用感性文字包裹嚴肅議題,希望藉由情感的連結,溫柔的喚起各界對花蓮的重視。
『(原音)我覺得台灣人很怕衝突,當我們指出你該去看的東西的時候,他其實會排拒,就會覺得那是我的責任嗎?那我寧願不要碰,所以當我覺得玉萍定調就是我們讓人家看見美好這件事情,我覺得還不錯,因為基本上人就不會害怕看它、接觸它,他也許就會認識到這塊土地是有他不認識的地方、美好的地方。』
就這樣,幾個同樣來自外地、在地人眼中的「新移民」,展開了對花蓮的探索與追求。
「o'rip」是阿美族語,代表生活,也有文化、生命史的意思,這個名稱開宗明義說明了這本雜誌的定位。於是,她們開始深入花蓮的社區、部落,介紹不同的人、事、物,述說這些地方人物對理想的堅持與生活的態度,帶領讀者了解花蓮不只是個遊山玩水的「度假勝地」,在這裡,還有著大城市沒有的氣味與可愛之處。
◎多元嚐試 堅持初衷
一開始,o'rip只是個棲身在咖啡館二樓的小小工作室;經過8年的耕耘,如今的o'rip在節約街掛起了招牌,純樸的空間裡展示著許多明信片、書籍、CD及手工藝品,耳邊則迴盪著時而清亮、時而滄桑的原創歌曲,不時有遊客慕名而來,在這裡蒐集對花蓮的紀念。而這本供免費索取的刊物,在全台也已擁有600多名付費的訂戶,其中包括總統夫人周美青。
除了刊物受到肯定、有了空間對外販售花蓮當地的創作及工藝品,o'rip現在更跨足旅遊,為想細細品味的遊客打造深度旅遊行程,甚至吸引中國大陸觀光客前來,儼然已成為花蓮具代表性的指標之一。
這樣的發展與轉變,或許是創刊當時始料未及,但蘇素敏和夥伴們心中仍有不變的堅持。
『(原音)我們覺得這3樣做好已經很厲害,這3樣其實扣到的都是花蓮被看見這個核心價值,不管是刊物用書面來介紹,「有禮」是用商品來做花蓮文化的介紹,接下來就是漫走,直接走到社區、走到花蓮的生活。我覺得當你在往前走的時候,它可能碰到的問題就是你要不就是再跨一步,要不就是在原來的地方,那個抉擇好難,隨時要去檢視到底它有沒有背離我們原本要做的事情,但我覺得他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初衷。』
也因為這樣的堅持,讓蘇素敏及她的夥伴們花費更多心力與時間面對衝突與磨合,當聊天變成採訪、旅遊變成「踩線」工作時,那份熱愛難免會逐漸被消磨。
『(原音)像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工作,雖然工作跟我們原本想要做的事情融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喜歡做的事情,那這個忙碌會不會讓我…像我今天就會覺得說好像那個生活感又從自己的身上又掉了一些些,該如何讓這個生活感又回來,回到自己嘛,自己它才有辦法再長出真正的o'rip本來的模樣。對我來講,比較會是工作量減少這件事情,如何讓工作量減少,就必須尋找一些方法,也許我應該求救了,應該有人來協助一些工作了,又或者是我應該要學會我該關掉電腦的時候就關掉電腦。』
◎有人就有故事
訪談結束後,閒聊起溝仔尾將改建為香榭大道,「溝上人家」將不復存在,蘇素敏顯得有些無奈,雖不難看出在她心中仍保有那份批判的性格,卻不會讓人感到壓力,就如同o’rip這本雜誌,從感情出發,但表達的,卻不僅止於感情。
從瑞典到花蓮,這段回家的路不算近,但也不太遠,外面的空氣再新鮮,也聞不到最熟悉的懷念。
告別許多從前,蘇素敏只走了幾年,便已在這片土壤生根,但她不打算就此停下腳步,而是一遍遍訴說著屬於花蓮的故事,讓人一頁頁翻閱著這片後山才有的動人樣貌。
『(原音)只要有人存在,故事就不會消失。這個就是因為我們是在地的關係,就有這個優勢。因為我們就是生活在這邊,那我們透過人跟人之間不斷的連結、不斷的連結。有時候我們會思考,這次要寫的時候我們設定那個題目、對象,開始就會啵啵啵啵啵,每個人就會說我知道是誰也許適合,然後再慢慢、慢慢篩選到更聚焦的那群人、這次主題的那群人。沒停過耶,沒想過會停耶。』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