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聲樂亦能雅俗共賞 / 林惠珍和她的學生們

  • 播出時間: 2024-01-13
  • 按讚加入Voice to the world粉絲團
Voice to the world
聲樂亦能雅俗共賞,專訪聲樂家林惠珍和她的學生們

雅俗共賞 音樂會
林惠珍老師和她的學生們
雅俗共賞音樂會
時間 / 2024年1月27日週六下午二點半
地點 / 台北生技園區多功能廳
臺灣女高音,活躍於台灣及東南亞樂壇,且是第一位以泰雅族原住民身分踏入樂壇的聲樂家。曾獲 V. Bellini 國際聲樂大賽第四獎,以及 G. B. Viotti 國際聲樂大賽決賽權。1992年獲選舊金山歌劇院太平洋之聲臺灣唯一入選者,赴舊金山歌劇院接受舞台訓練、觀摩及演出。

目前任教於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並兼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

早期
出生於台灣省臺中市,國中時受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歌聲啟發。
國中時就讀音樂班,在家庭支持下至義大利留學五年。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義大利聖塞西莉亞音樂院。曾師事高橋雅子,申學庸, Alberta Valentini , Ballani Sergio , Giuseppe Morelli , Marlena Malas , Thomas Grubb 等,也跟隨 Marcella Govoni 鑽研舞台表演藝術。

職業生涯
林惠珍自1989年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Weill Recital Hall舉行獨唱會後,開始演唱生涯。演出過的歌劇包括:普賽爾的《狄多與埃涅厄斯》; 亨伯定克的《糖果屋》; 梅諾第的《老處女與賊》; 浦契尼的《杜蘭朵公主》、《蝴蝶夫人》; 古諾的《羅蜜歐與茱麗葉》; 威爾第的《弄臣》、《法斯塔夫》; 莫札特的《魔笛》; 沃爾夫.費拉里的《蘇珊娜的秘密》。

中國當代歌劇:
錢南章的《雷雨之夜》; 楊耀章和 Frank Maus 的《萬里長城》; 梁銘越的《九歌》以及馬水龍的《霸王虞姬》; 郭芝苑的《許仙與白娘娘》等。

林惠珍也在以下神劇或交響作品中擔任獨唱:韓德爾的《彌賽亞》;聖桑的《聖誕神劇》;海頓的《創世紀》;卡爾·奧夫的《布蘭詩歌》;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

1993年二月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與男高音卡列拉斯演唱《茶花女》中的飲酒歌。2001年與男高音何西·庫拉演唱《蝴蝶夫人》中的愛之二重唱。曾赴美國、 加拿大、哥斯大黎加、拉脫維亞、義大利、韓國、新加坡、澳門、上海等地演唱。

林惠珍於1990年回到台灣,在台北市社教館舉行回台第一場獨唱會。6月在國家演奏廳舉行第一屆樂壇新秀『玲瓏剔透』獨唱會。之後陸續舉辦的獨唱會包括:在1995年『聲之美』全省巡迴獨唱會。1996年,新竹縣立文化中心開館獨唱會。1997年,台南藝術學院及承奇音樂中心獨唱會。1998年,『悅之聲~義大利藝術歌曲』巡迴獨唱會。2000年也舉辦了一次『賞心悅目~義大利的歌劇世界』音樂演唱會。

其他獨唱會:
1999年,『吟詩誦詞~中國藝術歌曲』巡迴獨唱會。2001年,『心靈和鳴~杜巴克歌樂的一生』台北新舞台獨唱會。2002年10月五場『陶斯第的浪漫曲』獨唱會。2003年11月中旬『德國藝術歌曲之夜』三場獨唱會。12月與男中音白玉璽合作演唱整場歌劇選粹之夜『豐盈歲月』。2004年3月由陳中申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演唱『望雲的馬來姑娘』獨唱會。2005年3月『深情歌劇』獨唱會。2006年10月『夢幻的旋律法國藝術歌曲』獨唱會。2008年5月『情絮敘情~義大利歌曲獨唱會』。

這其間也時常到世界各國舉辦獨唱會,2002年,8 月在義大利的 Rapolano 市舉行二場獨唱會,以及一場與管絃樂團合作演唱的歌劇選粹。2003年,11月2日新加坡『美聲邀約』獨唱會。於新加坡與男高音于吉星演唱『歌劇詠唱』音樂會。2007年8月『香港荃灣中文藝術歌曲獨唱會』。

作品與獲得獎項
1999 年錄製有聲出版品,首張專輯『優美的中文藝術歌曲~訴情』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教育有聲出版品; 第二張專輯『動人的中文藝術歌曲~思情』獲第十一屆金曲獎最佳演唱人之殊榮; 第三張『感人的中文藝術歌曲~鄉情』也獲第十三屆金曲獎提名。目前錄製完成的有『義大利的浪漫曲』及『義大利古典歌曲集』等二張專輯[4]。

左群 / 女高音
越人歌 / 春秋時期的民歌
How Can I Love You / 我怎樣去愛你

新生代的男高音聲樂家張振文
男高音、歌劇演員張振文,國立東華大學音樂研究所畢。現為振翼表演藝術創辦人、振翼之星管絃樂團團長暨音樂總監、內湖社大中文藝術歌曲講師、聽天使歌聲合唱團合唱指揮、台北愛樂歌劇坊成員。

作品
2020 跨界演唱發行《新聊齋之因果現世》專輯。2012 年大學畢業於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近年仍受各單位邀請心理衛生方面講座、音樂會、歌劇演出。曾主演歌劇:《悲欣交集夢迴李叔同》(弘一大師、李叔同)、《鄉村騎士》(Turridu)、《丑角》(Canio)、《瘋狂女高音(Nelson)、《頑童與魔法》(la théière)、《賈尼史基基》(Rinuccio)、《糖果屋》(Peter)、《女人皆如此》(Ferrendo)、《茶花女》(Alfredo)、《弄臣》(Duca)、中東肚皮舞跨界演出飾演《杜蘭朵》(Calaf),且每年無數場音樂會,演出經驗十分豐富主演歌劇,是目前台灣古典炙手可熱的樂界歌劇新星,演出涵蓋兩岸三地及日本。

新生代的男高音聲樂家張振文,是國內少數的戲劇型男高音,近年潛心鑽研中文藝術作品及歌劇,被媒體譽為「台灣的中文藝術歌曲咬字權威」,並於 2019 年起開設中文藝術歌曲大師班講堂,座無虛席。更每年辦理中文藝術歌曲售票聲樂獨唱會,廣受好評。

張振文 2015 年於北京國際歌劇節以歌劇《鄉村騎士》擔任巡迴男主角,同年獲選赴中國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中央音樂院做中文藝術歌曲交流學習,2015 參與戴玉強、金曼指定中文藝術歌曲講座示範男高音於北大歌劇院。2019 年於國家音樂廳演出丑角第一男主角(Canio),回臺經常受邀於國際級演出。於台灣曾合作團體:NSO 國家交響樂團、國防部台灣豫劇團、夢蓮花交響樂團、夢蓮花合唱團、燃燈合唱團、原野合唱團、振翼之星管弦樂團、涴莎交響樂團、台南市立民族管弦樂團、台南市立交響樂團、高雄市立交響樂團、台北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悲欣交集交響樂團、德新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等。

曾代表我國參與國際世界詩人大會三十六國文化節開幕式、世界國際廚藝大賽閉幕典禮、第三屆國際世界動物日、一貫道三十週年和平紀念音樂會、蔣經國逝世三十週年音樂會..等。並為第二屆兩岸人文名家論壇以臺灣三大男高音身份受邀參與。


播放歌曲:
青玉案 元夕

高菊貞
在台灣聲樂界可以說是老人也可以說是新人,20歲從藝專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往返日本台灣兩地居住,也從事鈴木音樂教學工作。

   在人生的道路上,音樂一直陪伴著我,而聲樂更是我內心深處的最愛。大概在六七年前,我去欣賞了林惠珍老師的法文歌曲獨唱會,那場音樂會啟動了我心中熱愛唱歌的開關,於是在50歲的那一年我進入台北藝術大學攻讀聲樂碩士學位,再度獲得學習的機會格外珍貴。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不就是如此嗎?尤其音樂的道路,一輩子也學不夠,一輩子也無法完美。因為有日文的基礎,想多介紹一些日文藝術歌曲讓台灣的聽眾欣賞。

播放
台語歌 / 躡腳尾
日語歌 / 橫櫻町

陽明交大研究登國際期刊》證實「音樂訓練」真能加強大腦神經網絡
鋼琴家和聲樂家的大腦中,情緒相關區域(例如杏仁核)與全腦的連結,都較對照組的非音樂家更多,「顯示這兩群音樂家的領域有共通特質,因為不同音樂藝術形態的共同特質,都是透過聲音來表達與傳遞情感。」

研究進一步比較聲樂家與鋼琴家的腦部結構,則發現聲樂家有更多的左腦間連結,跟語言處理與言語的發聲建構有關;鋼琴家則右腦間有更多的神經網絡連結。

謝仁俊說明,「這些發現反映了不同音樂藝術形態的領域特異性,聲樂家透過語言與言語的相關功能腦區來呈現音樂,而鋼琴家則透過雙手,來控制琴鍵呈現音樂,因為比聲樂家需要更多的左手精細控制,才會增強右腦的連結。」

他強調,「這是國際上第一篇研究,明確證實特定的音樂訓練會重塑大腦不同的神經網絡結構,而神經結構的異同,實質反映了音樂藝術形態本質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持續的練習音樂技能,會加強並重塑大腦的神經網絡,研究中詳細解析兩種音樂型態的訓練,對全腦和局部腦區的網絡連結與神經資訊傳遞的影響,更希望確認藝術教育和音樂訓練會影響大腦結構的腦科學證據。」

鄭吏凱指出,比較聲樂家與鋼琴家之間,發現聲樂家的左半腦神經連結密度較高,鋼琴家則右半腦的神經傳遞效率較高,「因為歌唱比鋼琴需要更多與語言優勢腦左半腦相關的功能處理,而鋼琴家需要精確的手指運作,以操控複雜的琴鍵。」

他表示,持續的練習音樂技能,會加強並重塑大腦的神經網絡,「研究中詳細解析兩種音樂型態的訓練,對全腦和局部腦區的網絡連結與神經資訊傳遞的影響,更希望確認藝術教育和音樂訓練會影響大腦結構的腦科學證據。」

不過鄭吏凱也提醒本研究仍有限制,因目前無法確定所觀察到的各類型音樂家大腦神經結構網絡的變化,是全部因後天學習經驗所致,還是先天遺傳造成,還需要後續研究,以繼續釐清長期的音樂訓練與大腦結構變化之間的因果關係。且因台灣藝術生態,女性群體是音樂系所的主流,本研究的女性數是男性的3倍,性別差異還有待進一步釐清。「本篇研究的造影技術,是與台灣大學退休教授曾文毅教授團隊合作,採用擴散磁振頻譜造影,藉由水分子在神經纖維內特殊的擴散方向,研究大腦神經束的密度。」

她補充,以往要透過大腦組織切片和染色等侵入性的方法,才能觀察到的顯微腦神經網絡結構,現在可以透過擴散磁振頻譜造影這種非侵入性的方法來研究巨觀的變化,整體計劃採用了多形式的腦造影技術,未來將陸續發表團隊的整體研究成果。

會中有媒體問到,若不是音樂家,一般民眾聽不同類型的音樂也有今天這樣的研究結果嗎?謝仁俊表示無法直接推論學音樂的人就一定有較好的情緒,「這屬於社會科學而非神經科學,控制情緒還需要其他腦區一起進行合作。」
此研究結果是否可推論一般民眾若學習音樂,可強化大腦神經連結,減少退化?謝仁俊表示,「研究可以說,持續特定類型的音樂訓練能加強大腦神經網絡,相信之後研究有可能更進一步證明減緩退化。」

他最後也總結,「本研究證實不同音樂型態的學習與訓練,可分別強化不同功能的神經網絡,研究發現除了提供藝術人才專業教育與訓練的神經科學基礎之外,更提供對神經損傷或精神心理創傷的病人,施予藝術治療與音樂治療(藝術處方)的神經科學基礎。」

節目主持人

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