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淨零轉型的社會公平與正義

  • 播出時間: 2024-03-31
  • 按讚加入715公里之間(華、粵)粉絲團
715公里之間(華、粵)
因應2050淨零轉型,政府規劃綠色運輸,將由公共運具先行,電動車、電動機車則力拚2040年市售比達100%。圖為民眾在台北市文山區一處加油站換電站,準備更換電動機車電池。中央社記者鄭清元攝 111年3月30日 (圖:中央社)
715公里之間(華、粵)
台灣ESG書友會創辦人詹家和博士(中)與兩位主持人朱Sir(右)及Pat

受訪者:詹家和博士/台灣ESG書友會創辦人、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理事長

社會公平與正義「不遺漏任何人」的標語,近來在淨零轉型十二項戰略溝通中被反覆提及,但對大多數民眾而言,這個名詞跟「淨零排放」一樣,仍是相對模糊、一知半解的概念。到底「誰」可能在轉型過程中被拋棄落下?該如何做到「公正」?

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核心精神是在淨零轉型過程盡量不要造成「新的不平等」,當然體制中「既有的不平等」也要重視與處理。所以第一步很重要的是鑑別出「受衝擊的對象」是誰?轉型過程中有誰得利、有誰受害?例如運具電動化的過程,對電動車產業業者是一大福音,但是對燃油汽機車司機、維修技術人員與車行卻是首當其衝。對象識別出來後,第二步需要知道「衝擊會有多大」?衝擊隨時在發生,我們必須透過社會科學研究更具體說清楚衝擊的影響是什麼。例如「有多少人」受到衝擊?可能會有多少人被裁員或失去工作?產業規模是會繼續擴張還是縮小呢?透過調查研究、模型的推估,可以讓我們至少有個比較清楚的圖像與基礎的情境可以掌握。第三步則是「配套措施」,衝擊之後我們要怎麼做?透過社會科學我們首要任務是想像一些「比較好」的做法,而這做法有很多種可能、很多面向需要細緻討論,幫助我們思考解決問題較好的方法。例如:公民參與機制、經濟投資或補償、或教育輔導轉介等。

「淨零轉型」除了達成氣候目標,也可增進人民健康、改善生活福祉,甚至催化出新的綠色產業與社會經濟模式,塑造更美好的永續社會。我們應該根據系統性觀點來進行權衡,並且提前預備更好的方案與配套來保障弱勢,而非因噎廢食而讓淨零轉型停滯,這樣才能真正不遺漏任何人。

節目主持人

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