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6大關鍵字了解以巴為什麼成世仇?百年來有哪些衝突?國際社會又扮演什麼角色?

  • 播出時間: 2023-11-17
少年報導者‧誰來讀新聞|臺灣客語
圖為遭以色列兩度攻擊的賈巴利亞(Jabalia)難民營。(AFP)
少年報導者‧誰來讀新聞|臺灣客語
少年報導者‧誰來讀新聞|臺灣客語
少年報導者‧誰來讀新聞|臺灣客語
圖/少年報導者(插畫/黃禹禎)

客語讀報:李沅臻

報導者團隊:諮詢專家/崔進揆;文字/鄭涵文;設計/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10月7日清晨,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突襲以色列,他們派出超過千名武裝戰士跨過以色列重兵防守的邊境隔離牆,攻擊以色列南部邊境的22座城鎮,殺傷軍警、民眾,也綁架平民當人質。這波「阿克薩洪水行動」(Operation Al-Aqsa Flood),被認定為以色列版的「911事件」、建國以來最大災難。而以色列報復的「鐵劍行動」(Operation Iron Sword)密集轟炸加薩走廊,連平民也無法倖免。不到一個月,兩方死傷已逾7,000人,是以巴衝突50年來最血腥的一役。

這些毀滅和死傷,根植於以巴之間多年來對土地和主權的歷史死結。為了理解現狀,我們透過6個關鍵字,回頭梳理這多年來積怨,是如何釀成的。


以巴衝突的6大關鍵字

#神應許之地(西元前約2000年)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開端,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正式開始,之後引爆長達近百年的爭地衝突。

這塊土地屬於誰?在猶太復國主義裡,採用的是西元前2000年,《聖經》舊約的〈創世紀〉裡,「神的應許之地」的觀點。認為 〈創世紀〉裡,神把應許之地給了先知亞伯拉罕(Abraham)。亞伯拉罕也作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中共同的重要人物,而他的嫡子以撒(​​Isaac)是以色列人的祖先,先出生的庶子以實瑪利(Ishmael)則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宗教上兩族可說系出同源。

神的應許之地並沒有明確界線,大致落在今日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境內,但是這個宗教故事,後來變成了猶太復國主義者認定可在巴勒斯坦復國的論述基礎,但這個宗教說法至今仍有爭議。

而猶太人約在西元70年左右,遭羅馬帝國迫害,而成為沒有國家的民族,千年來離散在世界各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這個國家,至此開啟了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超過半世紀的衝突。

當今國際以巴衝突研究學者普遍都認為,現在世人要理解以巴百年來不斷衝突的問題,應該要超越黨派、種族、宗教的框架,從引發血腥事件對人權與人道影響和傷害去看。

#貝爾福宣言(1917年)

離散世界各地千年的猶太人最早的建國希望萌生自1917年大英帝國的「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

這份宣言只有短短3句話,卻是以色列日後建國的關鍵文件。宣言內容是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條件是不傷害當地已存在民族的權利。」

當時巴勒斯坦仍是鄂圖曼帝國的領土,猶太人在當地是少數民族,僅占約6%,剩下94%都是巴勒斯坦人。這塊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大英帝國託管。

這份文件給了當時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巨大的建國希望。猶太復國主義是起源於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運動。當時歐洲反猶太氣氛濃,猶太人被歧視、迫害,因此這個運動盼望猶太人能回到《舊約聖經》裡上帝賜予的「應許之地」建國。而貝爾福宣言之後,部分猶太人一波波移回巴勒斯坦地區生活,成為日後以色列建國的基礎。

#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194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部分歐美大國同情猶太人長年流亡、被德國納粹屠殺600萬人,1947年催生了〈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

這份決議又被稱作「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內容是在巴勒斯坦成立一個猶太國家(以色列)和一個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

於是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正式建國。但這個決議引起巴勒斯坦人及周邊阿拉伯國家極度不滿,把以色列建國的隔日(5月15日)訂為「民族苦難日」。原本居住在現今以色列國境內的75萬巴勒斯坦人,也一夕成為難民。他們認為猶太人已離開該地數千年,為何要回來跟他們爭奪家園?

「以色列建國」也直接引發了第一次與阿拉伯國家的「以阿戰爭」,埃及、約旦、敘利亞等阿拉伯聯軍攻擊以色列,開啟了日後逾50年的衝突序幕。

#六日戰爭(1967年)

2006年3月,以色列士兵在以色列東耶路撒冷沿著與約旦河西岸接壤的混凝土隔離牆巡邏。(攝影/Paula Bronstein/Getty Images)

以色列建國後和阿拉伯國家衝突不斷,巴勒斯坦原本寄望能靠阿拉伯國家幫忙回歸家園,但經過5場大型戰爭後,不但沒有收復失土,以色列甚至控制、占領更多土地,遠超過當初聯合國的決議。 5場大型的戰爭分別是:1948年的獨立戰爭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1967年的六日戰爭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1982年的黎南戰爭。其中,以色列在六日戰爭中占領了原被劃給巴勒斯坦的東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和加薩,並長期控制,讓更多巴勒斯坦人流亡。

後來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離占領地。但以色列一直到2005年,才撤出加薩。雖然撤出,但實質上以色列在加薩周邊築起高牆、嚴密監控,甚至控制電力、水源、食物等物資,把海岸線、邊界和領空全面封鎖,讓加薩走廊成了「世界最大露天監獄」。

除了交戰後占領土地,以色列也大量運用屯墾政策,讓以色列人用移居的方式滲透進原本巴勒斯坦人的居住地區,試圖一步步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占領土地和屯墾政策的擴張做法,加深了以巴之間的仇恨。每隔一、兩年,雙方就有大規模衝突。而「六日戰爭前的領土界線」,也變成願意和談的巴勒斯坦人最後的底線。

#哈瑪斯組織(1987年)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巴勒斯坦國土愈來愈破碎且被高度控制,就變成了今年(2023)發動攻擊的激進組織哈瑪斯崛起的重要原因。

哈瑪斯是「伊斯蘭抵抗運動」的阿拉伯文縮寫,是巴勒斯坦反抗運動的主要組織,成立於1987年。最早期是宗教組織,但隨時間推移,漸漸發展成立場激進的團體。他們認定以色列不應存在,整塊領土都應屬於巴勒斯坦,且長年以武裝行動、恐怖攻擊、綁架等手段和以色列對峙,和希望能和以色列和平談判的派系有極大的路線差異。

內政是土地之外的難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結構當中,目前被國際承認具合法地位的是「法塔赫政權」(Fatah),他們實質上控制約旦河西岸,但有貪腐問題。另一派就是實質控制加薩走廊的哈瑪斯,但因手段暴烈,被美國、以色列、歐盟認定為恐怖組織。因此,儘管哈瑪斯在2006年的選舉中取得執政地位、擁有多數民意基礎,卻不被國際承認。

有民意支持的哈瑪斯拒絕和以色列和談,願意和談且被國際承認的法塔赫政權反而沒有足夠民意基礎,誰有解決國家問題的資格,也變成巴勒斯坦內部難解的矛盾。

#以沙和解(2023年)

針對以巴多年的衝突,為何在此時迎來50年來最激烈的攻擊,專家有兩種分析。

近年在美國積極促成下,以色列相繼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等阿拉伯國家建立正常關係。2020年簽訂的「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當中的意義來自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起源,和解意味很濃。

2023年,以色列正進一步和沙烏地阿拉伯建立正常關係,「以沙和解」意味著以色列的國家地位相繼被承認。尤其沙烏地阿拉伯作為伊斯蘭教發源地,還可能讓其他國家陸續跟進,讓巴勒斯坦收復失土變成更難解的議題,激起哈瑪斯的危機感。

此外,2023年是1973年贖罪日戰爭(又稱十月戰爭)50週年。贖罪日戰爭是阿拉伯國家試圖奪回以色列占領地的重要一役,攻擊發動在10月6日。而這次的阿克薩洪水行動,則選在10月7日攻擊,具有象徵意義。

以巴衝突為何難解?

其實以巴之間多年的衝突,曾出現過短暫的和平契機。

1987年,巴勒斯坦人長年累積的壓力爆發,發動了第一次大起義(First Intifada),「Intifada」這個字在阿拉伯語裡意指「甩開」,希望巴勒斯坦能擺脫以色列壓迫,他們的行動常常起於非暴力的大規模抗議,但總是伴著暴力衝突。

第一次大起義延續了幾年,才在多國支持下,試圖讓以巴採取和平談判、終結衝突,並在1993年達成《奧斯陸協議》(Oslo I Accord)。協議中,以色列承諾逐步把約旦河西岸及加薩的行政管轄權交還給新成立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並退出這些區域。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則要認可以色列作為國家、和平共存。

《奧斯陸協議》原希望5年內,一步步讓兩國分治方案成真,卻一直未果。除了哈瑪斯並不接受以色列作為國家存在,雙方土地的最後邊界、難民處置、定居點、耶路撒冷的地位,都是和平進程停滯的障礙難題。

後來又因為「夏隆訪阿克薩清真寺」事件,讓和平進程大倒退。2000年,以色列右派政治人物夏隆(Ariel Sharon)攜帶警力造訪穆斯林在東耶路撒冷的聖地阿克薩清真寺,被視為挑釁之舉,甚至引發第二次大起義。和平談判幾乎畫下句點,暴力和復仇持續循環至今。

此外,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原油產自中東,雖然以巴不產石油,但若他們的衝突引發區域戰爭,就會影響中東對外重要水道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運送石油。所以多年來,各國都曾想過居中調停,因為不論是以阿(阿拉伯國家)、以巴(巴勒斯坦)或以哈(哈瑪斯)衝突,背後都牽動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連動全球經濟。同時,歐洲各國境內原有的族群矛盾也不時被衝突事件挑起,社會氛圍緊繃。

衝突至今,雙方犧牲無數,尤其這次不論是哈瑪斯無差別發射火箭,或以色列的報復性空襲,都因沒有避開平民,觸犯了審理戰爭罪等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Rome Statute),國際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是根據羅馬規約於2002年成立,專門審理違反戰爭罪、種族滅絕罪和人道罪刑的人。只是,在以色列並非規約會員國、巴勒斯坦只是政治實體而非國家的複雜狀態之下,各種國際法的介入有限。美國雖承認以色列有自衛權,也僅能呼籲以色列遵守戰爭法,以解救人質、輸送物資為上,不應採取報復性攻擊。要緩解衝突,讓中東地區關係趨向和平,國際上普遍認為,兩邊能坐下談判,仍是最關鍵的一步。

⭐2023 央廣 Podcast調查活動-五分鐘填問卷抽大獎!
活動網址:
https://2023appsurvey.rti.org.tw/zh

節目主持人

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