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原住民林地採集 妥善配套以達轉型正義

  • 時間:2016-08-10 17:42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林幸虹
原住民林地採集 妥善配套以達轉型正義
農委會宣布,已預告「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原住民3個月後可望在國、公有林地合法採集植物。(右3為農委會主委曹啟鴻)
(圖:中央社)
農委會林務局日前預告「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未來施行後,原住民基於傳統文化、祭儀及自用目的,將可以在國有林及公有林地合法採集野生植物、菌類等森林產物,也可專案申請採集12種貴重木。雖然原住民的轉型正義是台灣必須實踐的價值,但台灣對於森林保育努力了20、30年,政府必須妥善配套,才能避免出現「副作用」。
◎總統道歉後 將開放原住民國有林採集
蔡英文總統在8月1日正式向原住民道歉,農委會也緊接著宣布已預告「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將開放原住民在國有林、公有林地合法採集森林產物,被視為「還權原住民」的具體實踐。
原民會經濟發展處處長王美蘋指出,原住民在傳統領域的森林中採摘野菜、菇菌、林木果實、種子以及藤類等森林產物做為日常生活使用,是原住民族的生活習慣。原民會經濟發展處處長王美蘋說:『(原音)原住民族長期居住在山區,仰賴山林資源,我們經濟生活很重要的,是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能夠農業種植、能夠狩獵、能夠漁撈以及採集野生植物,這些就是我們在部落非常重要的經濟生活。』
◎原住民傳統生活所需 與植物關係密切
事實上,許多原住民族文化與植物關係密切,舉例來說,像是豐年祭時,族人圍成圈,用杵敲擊石板,所使用的杵大多為杉木。至於傳統樂器口簧琴,則是使用桂竹;另外也常食用山區植物,像是山胡椒、山肉桂等。
林務局指出,過去受限於森林法,原住民常難以獲准在國有或公有森林內採集,或是因為申請時間以及程序較冗長,原住民為了生活所需就貿然行動,因而受到處罰,制定管理規則將可以凸顯原住民在傳統領域的主題性,以及採集森林產物的權利。
草案中也採取負面表列,只有17種森林法及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或指定的植物不在平常的採集之內,其他基於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祭儀及自用目的,都可以列為生活資源所需,開放無償採取使用。
至於12種貴重木,原住民族可以專案申請採集,但為「有償」,需付價金,以產地價做為基準,例如作「杵」用的杉木,台灣杉每立方公尺價格是新台幣30,990元、香杉是50,400元,牛樟則高達16萬多元。林務局長林華慶說:『(原音)雖然基於所授權的森林法的母法,以部落為單位,還是要提出申請,但是申請它是提出完整的計劃書,計劃書的內容包含傳統領域範圍的界定,第二個就是採集食物的種類,還有採集的季節,這些相關的細節事實上也是等於協助部落重新再去回顧、盤點、調查,在過去的傳統文化裏頭,對於這些自然資源植物的利用方式,在完整調查後,再提出計畫書,以1年期為單位,來進行採集的活動。』
◎開放國有林採集 學者擔憂合法掩非法
儘管草案明定原住民在國有林地所採集的森林主、副產物不能作為傳統文化、祭儀以及自用以外使用,也不可販售營利、轉送他人;不過,學者也擔憂,管理規則一旦開放,是否會造成山老鼠利用原住民盜取珍貴林木,形成「合法掩護非法」,政府必須要留意。台大森林系教授袁孝維說:『(原音)所以不只原住民本身的問題,也有漢人的問題,我擔心執行的層面,以及我們對人性,不管是原住民和漢人,我們有多少信任,我們是否可以執行到我們理想的層面。』
學者也認為,隨著時代變遷,過去原住民以收穫的想法為著眼點,但現在可能是生物多樣性的維護。袁孝維舉例,過去就有台東的原住民打算把鳥類全部抓光,認為隔年就不會有鳥害影響收成,這和現今對於生態保育的想法不一致。袁孝維表示,管理規則正在預告期,他希望農委會能多聽各方的意見,將配套做得更加完善。袁孝維說:『(原音)它(管理規則)的哲學和願景是對的,台灣有700多個部落,有多少的部落有這個能力以及對部落的約束,我們先選個3至5個,先來試行個1至2年,我覺得不要全面做,就像1千年的樹被弄倒了,這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來回復?如果一隻黑熊被殺了,那是一個生命。』
管理規則的預告期至8月底,最快10月上路,除了政府查緝人員得做好把關工作,學者也認為NGO團體的投入以及原住民部落的自我約束力都是這套管理規則能否長久的關鍵;唯有落實執行面,才能讓森林資源得以共管,讓原住民族重回台灣森林的守護者,落實原住民的轉型正義。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