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接住下一個「應思聰」 建立復原導向社區照護刻不容緩

  • 時間:2019-07-09 11:5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接住下一個「應思聰」 建立復原導向社區照護刻不容緩
要如何協助「思覺失調症」患者重返正常生活,台灣精神醫學會呼籲政府應儘速建立以復原為導向的社區照護系統。(江昭倫攝)

公視話題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新銳導演「應思聰」經常出現幻聽、妄想症狀,深受「思覺失調症」所苦。事實上在台灣罹患「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有將近15萬到20萬人,台灣精神醫學會呼籲,除了病人按時服藥,社會對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政府更應盡快建立多元、友善、以復原為導向社區照護體系,才能接住下一個「應思聰」,協助他們從醫院回到社區,減少社會與家庭負擔。

今年68歲的瑪麗是政大哲學系畢業的高材生,26歲到德國留學,正要經歷人生最耀眼的時刻,卻開始出現幻聽症狀,後來被確診罹患「思覺失調症」,三十多年來她學習疾病相處,穩定吃藥,目前在康復之家擔任協助接待外賓的重任。

像瑪麗這樣深受「思覺失調症」所苦的病友,若加上沒有就醫紀錄的,台灣精神醫學會統計全台灣有將近20萬人左右,過去長期以來,社會對於這類病友仍心存芥蒂,害怕與他們接觸,甚至把他們貼上污名化標籤。

本身也是「思覺失調症」病友的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李麗娟,目前在公家金控單位擔任小主管,也是總統府人權委員會成員之一,她說自己從高中發病以來,一直到現在,仍在接受藥物控制,卻完全不影響她在工作上表現,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李麗娟:『(原音)我覺得說,「我們與惡的距離」那麼受歡迎,大家也都認識了這個疾病,可是還是有人還是不太願意接納,也都是我乾脆不要他交談,我不願跟他有所接觸,然後在工作上還是否定他的能力,你看我是活生生的例子,我願意站在這裡告訴大家,不要認為我們生了病,就是沒有用的人。』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社會大眾上對於有一些可能因為精神疾病患者引發的社會安全事件,第一時間總是很容易怪罪病人或家屬,但國家一年花在每個人心理健康預算只有新台幣22元,每個照護員要關懷的社區精神疾病患者多達300多人,包括醫院、社區與社政、勞政等制度之間仍缺乏完善整合,衛教知識沒有落實都是一大問題。賴德仁:『(原音)包括從小到大的教育的這方面,其實沒有人認識精神疾病的認識,對精神病人友善對待裡面也都完全沒有,所以政府裡面說文明國家,其實不夠,從小衛教不夠 教育不夠 社會的友善不夠,後來得病之後,整個關懷經費不夠,一年才5億元能做什麼事情,跟其他預算來講,對精神疾病的照顧,國家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台灣精神醫學會呼籲,政府應該思考建構一個以「復原」為導向的社區精神醫療照顧系統當作整體目標,提升精神照護機構位階、資源及跨部會合作,串連各種多元就學、就養、就業的精神照護與社會服務,建置完整專業社區個案管理團隊,同時營造對精神康復者與家屬的支持與友善社區環境,才能接住下一個「應思聰」,協助「思覺失調症」患者回到正常生活。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