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經濟步履蹣跚 世界感受不再強烈

  • 時間:2022-01-11 12:01
  • 新聞引據:採訪、金融時報
  • 撰稿編輯:楊明娟
中國經濟步履蹣跚 世界感受不再強烈
中國經濟放緩,圖為工人在北京一家購物中心外,從卡車上裝卸貨物。(AP/達志影像)

中國經濟出人意料的預期將快速放緩,引發了一個熟悉的警告,因為全球經濟經常會與中國的發展連動。但專家表示,中國可能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市場光環褪色,不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中國經濟下行 恐難避免

國際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大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日前表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宏觀政策退出的幅度明顯超出預期,之後在 「雙碳(碳達峰、碳中和)」、房地產調控等一系列政策衝擊之下,經濟下行壓力遠超預期。世界銀行在最新的報告中也預測,在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反覆,以及高槓桿房地產業等下行風險下,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將大幅放緩。

大摩的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爾瑪( Ruchir Sharma)日前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撰文指出,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呈指數級成長的趨勢即將結束,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平淡無奇。

在不久前的過去,大多數經濟體都會緊緊跟隨著中國的發展。但近年來,這些聯結已經減弱,在COVID-19疫情期間,更是進一步瓦解。

最戲劇性的發展是,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間的相關性,自2015年以來開始下降,從近乎完全相等的超過0.9,下降到幾乎不可見的低於0.2。

中國已非世界經濟引擎

去年第二季,中國經濟成長速度30年來首次明顯低於其他新興市場,這或許是前兆。

為遏止COVID-19疫情,北京當局實施封鎖,並以任何其他國家政府都無法比擬的積極手法,打擊具經濟關鍵性的部門和企業債務。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經濟放緩得如此之快,而世界其他地方卻沒有發生。大約5年前,中國與其他經濟體成長之間的聯繫開始鬆動,目前可能反映出更深層次的力量正在發揮作用。

夏爾瑪是 「成功國家的十項規則」(The Ten Rules of Successful Nations,暫譯)的作者。他表示,一個原因是新商業冷戰。中國正轉向內需,把貿易驅動的增長模式,轉變為國內消費者驅動。出口占中國GDP的比重,已經從2010年之前的35%左右,下降到現在的不到20%。

商業冷戰 全球與中國脫鉤

2015年,北京當局發起了「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這是一項透過在國內購買更多,以及開發更多技術,來實現更自給自足的計畫。

在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主政下,美國致力於與中國「脫鉤」。目前的拜登(Joe Biden)總統和許多在歐洲的川普批評者,也都採取了類似的立場,並在疫情期間加大了這些做法。這意味著他們對中國的競爭對手,例如墨西哥、越南以及泰國進行更多採購。

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的幾年裡,中國約佔全球GDP增長的35%,但這個比例在2020年大幅下降,現在大約為25%。

5年前,中國的經濟成長速度仍是其他新興市場平均增速的兩倍,但差距已經縮小。面對人口萎縮和巨額債務的拖累,中國未來幾年的增長速度可能比其他新興市場更慢。

與此同時,其他全球成長驅動都正在獲得動力,顯著提升其它國家。數位革命使對半導體和其他高科技產品的需求增加,促進了台灣和南韓等先進新興市場的出口,不受全球貿易和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

數位革命帶來變化

行動網路技術也促使規模大、但較落後市場的經濟轉型,例如印尼和印度。在過去4年中,這些國家的數位收入佔GDP的比例翻了3倍多。印度是與中國貿易占經濟比重下降的國家之一。

這種成長大部分來自網路服務,無論中國發生什麼事,所有新興市場都出現快速成長。而在全球範圍內,行動科技已佔累計收入成長的約10%,而且這種收益在新興市場的增長速度更快。

為了遏止全球暖化,對新原料供應的限制,以及提高對鋁和銅等「綠色金屬」的需求預測,正導致商品價格出現「綠色通膨」。綠色金屬出口增加導致價格上漲,而這些金屬主要來自秘魯、智利等新興市場。

夏爾瑪說,全球與中國的脫鉤可能會持續下去。數位革命、對抗氣候變遷,以及新冷戰所產生的影響,很可能比疫情的影響更持久,並預示著新興世界的成長新時代將來臨。

此外,在新興市場的上一個黃金時代,許多國家的繁榮主要是依靠向中國供應零件或原料,中國成了「世界工廠」。但現在,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不過,說中國比較不重要,並非表示一點都不重要。和其它國家相比,中國仍然是更多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也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買家。舉例來說,如果中國減少巨額企業債務,特別是房地產債務的行動,以失敗告終,其影響性將是全球性的,而且無法避免的。但因為震度變小,可能就不再那麼重要。或許,當中國倒下時,世界不會再隨之倒下。

 延伸閱讀 

→盤點中國2021 辭舊歲迎向苦日子?
→華爾街日報示警:成長3支柱根基不穩 中國對經濟走勢恐過度自信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