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東南亞移民工超過75萬名,這群人下了班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呢?他們的情感又安放在何處呢?3名台灣女性從2020年發起「移動羅曼史」藝術共創計畫,聚焦探索台灣東南亞移民工社群的情感與移動性,並在今年綜整4年多的協作成果,以展覽形式對外呈現,歡迎民眾即日起至5月19日免費參觀。
寫愛情故事總是難得獎?移動羅曼史計畫始於2020年
當人們想到移工,除了人權、勞動、剝削、勤奮之外,還可能跟哪些關鍵字連結在一起呢?3位台灣女生許祐綸、張筱翎以及宋家瑜從2020年起啟動「移動羅曼史(Not Just Love Stories)」藝術共創計畫,聚焦探索台灣東南亞移民工社群的情感(affectivity)與移動性(mobility)。
展覽「在縫隙中拾起」策展人宋家瑜(左)、許祐綸(中)以及張筱翎(右)。 (陳念宜 攝)
許祐綸表示,「移動羅曼史」計畫的靈感來源於她跟宋家瑜的一次閒聊。許祐綸說:『(原音)就是在聊天的過程當中,就聊到移民工文學獎,那個獎項的機制就是讓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母語去投稿,然後會有評審去選出作品之後,翻譯出來出版成書,讓大家去讀到這樣子,那我們就只是在閒聊說...我覺得是蠻好笑地在閒聊說「欸,有沒有哪類的投稿文章每年都有,但怎樣都不會得獎呢?」家瑜就說「有啊!就是寫羅曼史小說、愛情故事的。」然後我們就說「喔!也太有趣了吧!」就因為這個閒聊,然後就突然覺得「喔!羅曼史好像蠻好玩的!」羅曼史這個東西其實就是看似很輕盈,可是它背後可以有一個非常龐大的社會、政治結構的隱喻,然後用這個東西來作為一個切入點來看書寫羅曼史的人,當這些人是移工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幫我們去打開某一些互相認識的視角?我覺得最初的時候有一個這樣的好奇心。』
「移動羅曼史」計畫團隊在第一年先進行資料蒐集以及訪談研究,並在2021年展開對移工社群與生活場域的田野調查、參與式研究,進而連結文學、視覺藝術等領域的移工與台灣創作者,發展共創實驗,由於在這個階段接觸到的群體以印尼移工為主,到了2022年,計畫團隊更進駐到金萬萬名店城,把觸角延伸到菲律賓移工,以實體開放式留言板、隨機街頭訪問等方式,探索移工們對愛的想法,題目包含「對你來說,愛的關鍵字是什麼?」「如果有人要去約會,你推薦他去台北哪裡?」「如果要送禮物給愛人,你會選什麼當禮物?」同一時間,也有更多作家、藝術家、攝影師獲邀參與這項計畫。
展覽「在縫隙中拾起」移工期間限定的創作結晶
為了跟大眾對話、擴大影響力,計畫團隊最後集結這幾年來的成果,在今年推出一檔展覽,展覽名稱叫做「在縫隙中拾起」。策展人張筱翎說:『(原音)「在縫隙中拾起」它其實就回應到移動的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當你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外一個地方的時候,因為你為了要適應新的地區的改變,就是你自己本身就像一個板塊一樣,然後到了一個新的地方,跟新的板塊結合之前都會有一些縫隙,對我們來說最珍貴的東西其實就在那些縫隙裡面,就是為了要生長然後填補那些縫隙而長出來的東西。』
策展人宋家瑜表示,在台移工的創作往往是「期間限定」,彌足珍貴,而這檔展覽可以看到2個由移工作家以及台灣作家共創的文學結晶。宋家瑜說:『(原音)(計畫)第二年那時候我們有嘗試文學共筆,就是邀請2個移工作家跟2個台灣作家(合作),因為我覺得之前台灣這邊跟移工相關的書寫,很常就是以一種徵稿或者是比賽的方式,但你比較少能夠做到台灣作家跟移工作家共同創作這件事情。以這兩位移工作家為例,他們在印尼都沒有出版過,他們的創作高峰都是在來到台灣以後,但是在印尼就喜歡寫作,只是來到台灣變得更喜歡這樣,因為其實你來到了這裡以後,你的先生、小孩都不在家裡,你真的是自己一個人,你有很多自己的時間,你可以很忙但你也可以有MeTime,所以,很多人在這一個期間限定的時間會有很豐沛的創作量。他們兩個現在都回印尼了,回印尼以後都沒有在寫了,他們都說「回印尼真的很難再回到台灣那時候的狀態。」所以,我其實覺得他們在台灣創作的東西很珍貴。』
不再只是藝術家的凝視對象 看見移工的能動性
此外,這檔展覽還可以看到移工攝影師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上頭的浮水印充滿個人風格,而且特別搶眼,和台灣攝影作品不太一樣。宋家瑜說:『(原音)我們都保留了作品的浮水印,像這一組是Muhamad Fauzi的作品,Fauzi的作品(浮水印)叫AROMATICH PHOTO,然後下面這一個其實不是他本人的簽名,這是他太太的名字,他叫AROMATICH是因為他太太的娘家是賣花的,他希望他的照片也可以給人一種芬芳的香氣,所以他把他的浮水印設計成這樣。其實台灣的移工攝影師他們都會設計自己的浮水印,只是很多人放的不是他的本名,就類似一個他工作室的名字或者是他的標籤,算是在整個拍攝別人的過程裡,你可以小小一點點看到他很個人特色的東西在裡面;然後像Pahrudin的話,他的照片浮水印叫Javaportrait,那這個意思就是爪哇的人像,他自己本身是東爪哇那邊的人,所以他的作品大部分會以爪哇的人像拍攝為主這樣。』
印尼移工攝影師Pahrudin《相愛到永遠》系列作品,浮水印「Javaportrait」相當搶眼。(圖:「在縫隙中拾起」策展團隊提供)
策展人許祐綸則指出,這檔展覽從4月20日展出至今,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就是以「黑戶寶寶」為主題的錄像作品「半神-落難」;宋家瑜說,藝術家魏澤在這部作品中不只融入了印尼移工舞團Uters的舞姿,還配上兩名印尼移工所創作的音樂。宋家瑜說:『(原音)比較特別的是,你看,那個媽媽跟孩子舞動的舞者的身影,是真的就是在綠幕前面,然後她(魏澤)拍Uters的舞者跳的舞蹈,然後再用AI去把它變成這樣子的影片;音樂的話是兩位印尼移工樂手做的音樂,是比較爪哇元素的。(記者:移工參與進來的方式就是透過舞蹈還有音樂?)對,其實討論的時候,魏澤並沒有給他們一個很...並沒有限制說,你一定要做哪一種歌曲,沒有叫他們copy,沒有,那是樂手自己說,因為他們本身是爪哇人,所以他其實也沒有辦法...印尼不同的族群太多了,那他們以自己的背景,只有把握可以做爪哇的音樂,那魏澤也說OK。』
策展人宋家瑜指出,錄像作品「半神-落難」融合印尼移工舞團Uters的舞姿以及2名印尼移工所創作的音樂。(圖:「在縫隙中拾起」策展團隊提供)
許祐綸指出,移工以往只是藝術創作者凝視的對象,然而,執行「移動羅曼史」計畫的過程中,她發現,移工具有強大的能動性和創作能量,所以,這也成為策展人特別希望在展覽中突顯出來的重點。本檔展覽於台北市展覽空間「福利社FreeS Art Space」、金萬萬名店城2樓287室展出至5月19日為止,為配合移工休息或禮拜時間,免費參觀時間調整為每週三至週日11:00-19:00(週一、週二不開放),每週日都有週邊活動,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