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香港發展史

  • 時間:2022-02-23 10:38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香港發展史
香港鳥瞰。(圖:Pixabay)

在180年前「香港」此名原來還未存在,只被記錄位於亞洲南中國海內海。而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位於鴨脷洲內的小漁村。直至1842年香港被英國政府接管後,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至此逐漸由漁村發展成城鎮。

直至1841年英國正式殖民香港島後初期,香港主要是以買賣鴉片為主要經濟,並且逐漸將香港建立成與東方自由貿易的樞紐。而香港人口逐漸增加則因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不少華南商人遷往香港逃避戰亂,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萬3,000多人,增至1865年的12萬多人,在14年間翻增四倍。到了1894年,港督羅便臣向英國殖民地大臣里彭主張佔領香港新界,並且於1898正式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踏入20世紀初,香港由本來3萬多人口的小漁港,增加到50萬人。香港一路增設各種現代市政建設,例如香港電車、九廣鐵路、水塘、醫院、香港中華煤氣、中華電力、香港電燈、大東電報局等。而香港大學也在1912年正式成立。

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香港雖沒有參戰,但日本在戰爭時趁機入侵香港,雖然香港嘗試抵抗,但面對敵軍人數的差異以及火力的差別,最終時任港督楊慕琦與港府高層商議後決定投降並於半島酒店簽署投降書,後來便維持3年零8個月的日佔時期。當時香港政府、貿易、貨幣及公共事業受到嚴重影響。最後因為日本戰敗投降,英國於1946年5月1日再次接管香港,並結束日佔時期。

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數以萬計的人民從大陸逃難到香港,香港人口由1947年的180萬增加至1951年的220萬,並以每10年100萬的速度增長,為香港發展提供不少廉價勞工。香港後來由港口貿易轉型成為製造業、紡織業,更發展了成衣、電子產品、鐘錶及印刷等。

50-60年代因國共兩黨的衝突蔓延到香港,在「文化大革命」影響下,1967年,香港一場勞資糾紛演化成暴動,香港地下黨、表現為親中共的左派介入工潮活動,把文革的舞台搬到香港,與殖民地政府在街頭上對抗並成立「鬥委會」,呼籲左派人士以武力及暴力手段推翻港英政府。後來周恩來堅持目前不打算收回香港,這事件方逐漸平息。在運動過後,港英政府意識要改變民生和社會矛盾並推行多項措施,最主要的是推行廉價出租公屋政策,使低下階層逐漸由山邊寮屋搬至公屋,改善生活環境。

1980年初,新界租約將於十多年後屆滿,最初英國向中國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主權歸中國,但英國人仍保留治權。但後來中國想不單收回新界,也想把香港島和九龍到割讓的地方也整體收回;但鄧小平卻認為香港的資本主義不同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並提出「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體制,收回主權的同時容許香港擁有獨立的經濟及政治體制,即所謂「高度自治」。

1997年回歸後,香港近20年來發生了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而香港的國際地位亦不斷提升,讓國際著重香港這個金融城市。但這些年來,香港也存在著根深蒂固的中港矛盾,後來更由於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爭議,而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雖然現時香港政局表面上穩定,但不知未來社會局勢會如何發展,而中國在國際間的地位也可能會被改變。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