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美對中戰略不再代公式 拜登如何讓中國一刀斃命?

  • 時間:2023-04-24 11:48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美對中戰略不再代公式 拜登如何讓中國一刀斃命?
美國對中政策已是「直接性攻擊得分」為主要考量。(RT資料照片/達志影像)

美中對抗對全世界來說,不再是例外,已經成為常態,除了兩國爭相拉攏各自盟友外,扶植代理人(國)、和外交、經貿、科技、企業、網路等領域的攻防更是日常。很多國家在美中抗衡中獲利,也有很多國家在兩國相爭中成為附庸。而在近年往往是全球地緣政治焦點的台海方面,更是美中雙方明爭暗鬥的擂台場,這不僅牽涉到印太地區重要國家日本、韓國、東協國家的和平與發展,對台首當其衝的台灣更是無可迴避的賽局。

美對台轉為「有條件戰略清晰」、「選擇性戰略模糊」

美國過往對台灣政策的戰略模糊,逐漸提升為「動態戰略清晰」,或者更應該說美方在台海議題已變更為「有條件的戰略清晰」、「選擇性的戰略模糊」,更經常地不以戰略模糊或清晰來評估施行的策略手段;換句話說,模糊、清晰已不是重點,而是對中國能否形成「直接性的攻擊得分」。對於美國而言,過去的民主黨在戰略上縝密鋪排,認為與中國應以合作大過於對抗、以民主驅離獨裁,儘量以價值觀驅動與中國交流往來,所有的對中作為應遵循美國民主黨長期以來的「民主自由價值觀方程式」,即便知道走捷徑可以很快得分,但仍舊是堅持將戰術代入公式,一步一步計算出結果。但現在的民主黨,在經過川普破壞性、暴力性、亂數性地顛覆美中關係後,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由戰略領導戰術,轉為「直接戰術為主,理論戰略為輔」,所有的戰術不再一一先經過公式的試算,而是直接推演結果;結果若為好,直接操作就成了美國不再瞻前顧後的致勝方式。

美國對中戰略戰略排列組合 政策法案成為對中攻防利器

呼應上一段美國對中政策已是「直接性攻擊得分」為主要考量,而接下來美國所出台的法案更可印證,美國政府從過往戰略代公式產出戰術的方式,逕由戰術出招獲得收益,簡單來說,現階段美國所出台的政策法案已成為美國在對中國外交、輿論、媒體、信心的打擊現階段運作得最得心應手的策略,因為這些樣態的攻擊策略,節奏、時點、方式、強弱、領域、搭配夥伴等皆由美國單方即可決定,毋需獲得盟友的支持才能施作,與其說拜登將川普對中策略複製貼上,更應該說拜登政府捨棄川普在對中戰略上的毛躁、戰術上的粗暴,在戰略與戰術使用更多的排列組合,讓政策、法案成為戰術站到對中國攻擊的第一線。而目前對於中國最能產生痛感的戰略及戰術,自然便是美國所偏好的夥伴「台灣」。

美國對中國最能產生痛感的戰略就是「台灣」。圖為蔡英文總統美國時間4月5日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談。 (圖:總統府)

川普與拜登所提抗中法案皆強硬施壓

美國在川普與拜登執政時期對中國所提出的法案多有強硬且施壓力道極高的性質。川普時期所提的對中法案,多利用中國內外交迫的矛盾,在各領域採取不同手段對中壓制,較屬於淺層性的遏制,也恰好在川普執政後期面臨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川普政府對中政策猛爆式強硬,亦加乘上疫情(新冠肺炎對中國咎責聲浪)也是猛烈式爆發的相互呼應,形成對中國的阻滯的全球性氛圍,對中不滿情緒更是逐漸加溫升高。而拜登時期而是由國會第117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拉開序幕(現為第118屆第1會期),所著重的法案面向比川普時期更加廣泛,甚至所提出的法案中多有綜合打擊、相互連動的效果,也多以民主人權與外交相互掛鉤,此外,也在個別的供應鍊、半導體、經貿等領域重點提案數量增多,在美中特定的領域的脫鉤關注也更加著重。換言之,川普時期的對策性法案較多,川普時期的法案則主要著重在貿易戰、疫情究責為主,多利用國際輿輪對中製造壓力。

所以可以觀察到的是,拜登所提涉中的法案領域更加寬廣、種類更多,有拘束力的提案及生效的法案也陸續在增加,但由於現行參眾兩院分由兩黨個別領導,對中所提出的法案,在戰術上的分歧也勢必更加複雜,尤其是美國也在今年進入總統大選預備年,美國兩黨在選票及選民支持的爭取上必然更加強烈,可以想見的是,在接下來的時間,美中關係必須在結構性的矛盾中掙扎,也必須得在各自所屬聯盟之間相互拔河,台灣究竟如何在美中抗衡的大旗盤中在保全自己外,又能持續長出和平的枝枒,正是真正考驗美中台三方領導人的大智慧。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