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經濟陷難題 台灣要保持距離 兩岸服貿服不得!

  • 時間:2023-07-14 09: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國經濟陷難題 台灣要保持距離 兩岸服貿服不得!
中國經濟能否有復甦的機會,已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圖為北京市東城區一處街邊相連著的3家店面都空置未使用。 (圖:中央社資料照片)

中國經濟下滑的形勢似乎停止不了,究其背後原因為何?眾說紛紜,有些觀點認為和「L型經濟」有關,中國已進入「低速成長」的常態,而過去三年中共採取強硬的「動態清零」防疫路線,中國經濟要觸底反彈的困難度更高;也有分析指出,中國政府角色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關鍵,然而進入習近平統治時代,政府干涉的動作愈來愈多,「產業市場監管」、「資本流動限制」,一來迫使企業「出逃」,二來陷入創新轉型的困境,這都削弱了中國市場信心。

中國經濟社會問題已難自保

過去中國擅用「人口紅利」所帶來的規模效應,近年來由於「人口增長趨緩」,人口規模所帶來的邊際效益正在遞減當中,「人口」的負面問題慢慢浮現,加上「投資帶動貿易」的動能不再,甚至牽動著「就業機會」減少的問題,以及「技術引進」不順利的狀況。事實上,中國目前確實面臨著「失業率攀高」的壓力,進而有「消費疲軟」的現象,中國存在「弱需求」、「低價格」的問題,一旦PPI和CPI的物價指數持續下跌,恐怕會有「通貨緊縮」的風險。

中國經濟會有復甦的機會嗎?這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不過,倘若成長的基礎是放在過去防疫低迷的對比,恐怕增長只是曇花一現;中國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低迷的投資讓就業機會減少,失業增加進而讓消費出現疲軟,呈現一種「惡性循緩」的現象,慘淡經營的現象在中國已是全面性問題,不僅出現在製造業,就連金融服務業面臨困境,例如中國各大銀行正在縮編、減少經營網點,就連地方政府都傳出調降員工薪資的消息,這樣結構性問題,勢必影響整體社會穩定。

中國社會質變愈來愈明顯,尤其是經濟困境所帶來的扭曲現象,值得留意的是,中國正瀰漫著「四不青年」的現象,也就是青年面臨市場競爭的壓力劇增,「不戀愛」、「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子」的特性日益明顯,而這也讓中國青年有「卷躺潤」的表現,包括競爭力退化的「內捲化」、退出競爭的「躺平文化」及選擇離開中國的「潤出現象」,而這正好也是目前中國社會出現不穩的風險來源,甚至可能會擴溢對中共政權穩定的挑戰。


近來中國陸續出現的賣崽青蛙背後反映了中國經濟下行及青年失業悲歌(圖:網路)

台灣必須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

當然,中國的社會問題是否會對台灣帶來影響?短期來看,衝擊最大的層面會在仰靠中國市場發展的台灣組織及個人,例如在中國投資的台資企業、就業及就學的台灣民眾,畢竟這涉及到中國政府的資源分配,以及整體中國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簡單來說,中國國台辦日前特別針對台灣青年提供1,200個工作機會,先不論是否淪為「雷聲大雨點小」結果,確實也難對中國每年千萬大學畢業就業需求帶來巨大的排擠效應,但卻造成相對剝奪感。

事實上,中國內部曾議論是否要給予台灣民眾「準國民待遇」的問題,表面上這有著對台統戰的政治目的,但卻也凸顯因為過去對台政策的需求,提供台灣特殊性的優惠措施,已讓中國社會有著「不公平」的感受,甚至將不滿的情緒投射在政治上的偏見反應。近年來,中國社會已不再認為台灣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幫助,更早已忘記1989年國際社會制裁中共鎮壓六四學生運動,台資企業仍西進投資的援助作用,這凸顯當前兩岸政治及社會的矛盾。

長期來看,台灣必須保持與中國適當的安全距離,這並不是意味著台灣在經貿關係上要與中國脫鉤,而是必須保持台灣的自主性,同時避免過度依賴中國市場;此外,日前台灣國內有聲音要「重啟服貿」的討論,問題是,一旦兩岸簽訂服貿協議,將會有服務業開放中國民眾來台就業的問題,十年前這已經有對台灣就業帶來排擠效應的疑慮,如今可能會對台灣帶來低薪化的風險,台灣青年對於目前的薪資待遇不太滿意了,要不要支持兩岸服貿,答案再清楚不過了。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