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WSJ:中國家庭對國家未來失去信心 才是拖垮經濟根源

  • 時間:2023-08-24 16:41
  • 新聞引據:採訪、華爾街日報
  • 撰稿編輯:陳文蔚
WSJ:中國家庭對國家未來失去信心 才是拖垮經濟根源
中國經濟動能逐漸衰退中,外媒分析,中國正面臨一場信心危機,因為家庭對國家未來失去信心,正在傷害經濟。中國青年失業率連續走高。圖為河南鄭州一名男子站在一處就業職缺佈告欄前。(路透社/達志影像)

中國經濟正在放緩並陷入通縮當中,全球關注中國政府的救市政策,但《華爾街日報》24日表示,地方債務、勞動力下降等都是過去存在多年的狀況,出口下滑也是曾經經歷過的,反倒是這次經濟趨緩較受到矚目的變化,包括消費者物價指數、消費、服務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面向的下滑,都明確指向家庭部門出了問題,而再追溯源頭,恐怕中國家庭正對國家未來失去信心。

外界正熱切想知道中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從人口統計到地緣政治到貿易都有不同的看法。而《華爾街日報》24日特別從投資和消費面的數據分析指出,中國正出現嚴重的「信任危機」。報導認為,關鍵問題可歸咎到家庭財務狀況,特別是再中國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普通民眾已經對自己生活將可以持續改善的信心出現嚴重動搖。

分析指出,當前幾項經濟數據,像是中國國有和地方嚴重的債務問題,以及生產力問題,已經存在多年,過去中國也曾經歷過貿易低迷帶來的出口下降,而民營製造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數據,實際上是目前保持的相對好的部分。

家庭部門正透過削減消費和拒投資來自我強化

當前經濟放緩問題真正新鮮之處和值得注意之處,實際上是在消費者物價指數、消費、服務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的異常疲軟,而所有這些都明確指向家庭,當家庭消費和承擔風險的意願下降,就會以有害和自我強化的方式,像是削減消費和抑制投資等,來損害經濟發展。

許多分析師發現,中國家庭的債務(主要是抵押貸款債務)在過去10年成長相當驚人,過去這些家庭的房貸正是支撐拮据的房企和地方政府擺脫困境,以至於債務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斷上升,目前已經接近2009年美國之前(雷曼事件爆發前)的水準。

不過,分析指出,在同樣的抵押貸款危機下,中國與美國還存在一個關鍵的差別,那就是中國並沒有出現抵押貸款的拖欠潮,反倒是家庭部門正在迅速的償還抵押貸款債務,並普遍縮減開支。

就業機會驟減和地產問題加深家庭悲觀情緒

報導強調,很關鍵的一點是,中國家庭實際上是房地產開發商的龐大貸款人,而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一大支柱。2021年,中國售出的住房中約有90%是「預售房」(預售屋),中國家庭辦了付息房貸,房企開發商拿到現金後,不必付息,便又拿去購買土地進行開發,而地方政府則從出售土地取得收入。分析解釋,這樣的交易有多糟糕,要從中國抵押貸款具有「追索權」來說,也就是即便貸款人離開,銀行也可以追索他們其他的資產,這讓購屋者若遭遇地產商違約而拿不到房屋時,購屋者會放棄市場並償還債務,統計2023 年上半年,中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未償債務,實際上還減少了 2000 億元人民幣(約280億美元)。

再來一個問題是就業市場的快速萎縮,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期間,服務業就業機會淨減1200萬個。但從2012年至2020年期間,服務業一直是中國就業淨成長最大的貢獻者,更吸收了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這也導致青年失業率快速超過20%。

分析指出,在疫情重新開放之後,遭到重創的就業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又為中國民眾帶來普遍的悲觀情緒,表現出來的就是家庭儲蓄遠高於疫情之前的水準,顯示民眾對增加消費或購房深表懷疑。

任何打破惡性循環策略都等於承認習決策失敗

分析認為,中國經濟仍有增長,就業者的收入也有增加。但是,只要中國仍然陷於開發商倒閉、房價下跌和家庭心態不穩的惡性循環中,就很難抑制經濟的下滑態勢,甚至可能讓悲觀預期更根深蒂固,再導致儲蓄增加,經濟動能減弱。更糟的是。當前房企開發商和地方政府與銀行正在努力填補因家庭緊縮而留下的融資生態系統的漏洞,一旦無法填補,還可能引發金融系統更大的問題。

報導認為,若要打破惡性循環,中國政府可能需要透過向家庭提供大量財政支持來調整資產負債表,或者間接救助房企,同時要扭轉已經開始離開的外國投資者和鬆綁對國內民營企業的監管措施,但北京是否會這樣做仍不得而知,因為這些逆轉都可能構成重大政治風險,因為等於承認中央領導決策的失敗。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