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台灣真的有主動說反戰的資格嗎?

  • 時間:2023-08-31 14:5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台灣真的有主動說反戰的資格嗎?
圖為金門街道上慶祝雙十國慶的壁畫。 (資料照片/ AFP)

台灣是一個民主且充滿言論自由的國度,但言論自由也讓台灣成為一個非常危險的國度。危險在彼岸的極權一直利用台灣的言論自由來傳播似是而非且反智的言論,讓單純的台灣人被誤導,他們之前一直利用網路向台灣人散佈失實資訊,利用資訊認知,讓台灣人在兩岸問題上加深分歧,甚至誤導民眾「統一」能夠帶來真正「幸福」、「未來」等等⋯⋯還好政府以及如曹興誠先生所支持的「黑熊學院」等民間不同單位,一直努力地向台灣人宣傳反資訊滲透認知,得以讓流言瓦解。

說反戰的不應該是台灣

在台海局勢上台灣一直處於被動狀態,畢竟兩岸狀態之所以緊張,是因為對岸的中共一直說「不排除武力攻台」,台灣政府則一直主張「對兩岸建設性對話持開放態度」,前題是要雙方在對等的位置上展開談話。換句話說,若然有朝一日中台真的爆發戰爭,主因只會是中共不願意與台灣在對等關係上談判,非要以高高在上姿勢不可。即便說台海爆發戰爭,主動出擊的將會是中共,台灣只不過是被動地守護自己的領土主權。

當被動的一方受到軍事威脅的情況下,政府若然選擇不戰而降,在情在理都不可能講得過:在情,政府面對軍事威脅就選擇投降,這是一種對人民不負責的做法,尤其是一個民主體制下所產生出來的政府,更加是愧對選民的信任與情感,甚至有責任保護國民安全,戰爭、對話、外力援助等都是其中一種保護民方法;在理,當對方以強硬的軍事途徑侵門踏戶,採取軟弱態度大開城門,並非上策,因為在這狀況之下根本不能守住本來所擁有的,甚至會亡國。

製造內部混亂就是中共慣用統戰技倆

台灣另一個沒有反戰本錢的原因是﹐對岸中共一直在各方面利用不同形式進行統戰。統戰不一定直接在台海戰爭,甚至兩岸局勢等議題下手。相反,在台灣本土下手,才是中共最常見的招數,不管是文化、經濟、社會議題都可以是中共進行統戰的地方。

根據過去香港 20 多年的歷史,不難發現中共對統戰這回事有一定的慣性套路。中共要對目標進行統戰,首先要讓對方內部出現混亂,而混亂的製造者往往就由內部發生⋯⋯

敵人擁護我反對.敵人反對我擁護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了解敵人的作風、思考模式才可以保障自己,免於陷入泥沼之中。在現今社會上敵我壁壘分明,然而大部份的人選擇只去留意自己一方的事情,而忽略對立者的一舉一動或其行為背後目的。或許是資訊科技發達下,演算法所帶來的惡果;或許是人性中懶惰的部份,令人懶得去思考。偏偏世人所忽略的正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同是亦是對方所重視的。

中共過去先後成功統戰過中國、澳門、香港,當中最常用而且功效最大的一招就是《毛語錄》的「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簡單一招就可以製造出混亂、撕裂、對抗等有利於中共的社會效果。

人類社會多元而複雜,不論是組織還是個人都各有想法,當兩者或以上單位出現,要各自為自己一方表態之時,政治就會出現。他們在談判桌上各自為自己一方爭取最大的利益,甚或捍衛所現時擁有的。這就是人性以及政治,沒有褒貶之意,大家也在盤算一切的利益與利害。

社會上,任何一個議題都會出現支持者與反對者,文明理性的情況下,理應是互相衡量彼此之間的利益、利害關係,權衡多方利益找出共識方案。令彼此各方在各種利益跟利害關係上作出讓步,從而得到更多使社會得以向前,這才是健康的政治。

而中共慣用作法就是選一個位置站邊,然後不斷讓雙方製造更多更大的矛盾,讓雙方難以走到談判桌上。原因很簡單,走上談判桌可以令事情有所前進,社會可以繼續向前走,內部矛盾會有所破冰,人民就得以重新團結,社會再次回歸理性。然而, 對於極權而言「團結」、「理性」是一種毒藥,一種會令極權難以作惡的毒藥,因為大家可以專心。因此只要挑動眾人情緒,當大家失去理性,社會就會忙於處理內部矛盾,中共就可以盡收漁人之利。

要讓社會撕裂加深,最好的方法就是故意唱反調,一邊理正氣壯地將歪理重複又重複地講數以萬次,一邊廂是藉此洗腦,讓較中間派的份子靠攏,另一邊廂要為社會製造出一個「非我即敵」的二元假像,當複雜的政治被簡單歸類為只有「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人人仿佛只能靠邊站,因為社會已經充斥仇恨元素,中間一方就會被視為兩邊不是人的「非我即敵」,當社會被仇恨充斥,一切已不能用理性看待,尤其是在民主體制健全下的國度「投票」、「民意」就會成為讓民主社會走向整權的雙面刃⋯

提防親中人士成為中共的影子代言人

中共要製造社會混亂,常會利用一些中間派或背景看似單純的親中人士作為工具,不管是數月前發表「2023 台灣反戰聲明」,或是剛剛在凱道舉行「大遊行」的人士,他們在政治上沒有很濃厚的色彩,甚至可以用「白開水」來形容,不單只無色,而且不細嚐會以為他們在政治上是「無味」。他們要不就是所謂「非藍非綠」的「第三勢力」,又或是無政治背景的素人以及學者。但他們口中所說的理念要不與對岸中共徑一致,要不就是強找一些莫名藉口來增加社會仇恨。

這種情況不禁令我想起 2013 年,一名資深的「香港電台」主持入周融,其立場雖親政府,但從來沒有真正而明確政治背景的一個「政治素人」,忽然成立一個名為「幫港出聲」的政治組織,反對佔領中環,同時,要求香港市民要接受中共提出的「有框架普選」,其論調同樣跟香港的中共喉舌媒體《文匯報》、《大報等》口徑一致,其後 2014 年 7 月,「雨傘運動」山雨欲來之時,與建制派的政治人物吳秋北組成『「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

套路如此相似,行為如此相近

在具爭議的議題上,中共很喜歡利用這種「政治素人」來替自己發言,這種人你過去以為他只不過是親中,但不會覺得他們有政治背景,他們之所以會成為中共另一種代言人,是因為當有爭議性的議題出現時,必定會成為政黨之間的爭鬥的焦點,而一個社會,總是絕大部份人不會關心政治,或是直接去參與了解政治。如果要在輿論戰中得到這些人的支持,「政治素人」就起了一個很大的功效,因為無政黨背景,看似民間自發,就會有一種錯覺,認為他們走出來只是對社會看不過眼,進而牽動市民的情緒,將一件複雜且多元的事件簡單地劃分為二元對立,把社會帶進一種「非我即敵」的狀況當中,因為當社會被分化,對極權中共來說一切都會變得易於掌握。

作者》張寧  香港青年,反送中後來台 。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