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公廣未來――面向世界 以免失去國際話語權

  • 時間:2013-07-29 17:3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吳琍君
第五屆公視董事會29日召開第一次董事會議,選出新任董事長邵玉銘。不過,對於公視以及公廣集團的未來,有識之士紛紛期許能面向世界,以免台灣在中共大外宣計畫下,失去國際話語權。但經費不足,則成為文化部最大的挑戰。
◎公廣重任 面向世界
歷經30個月的難產,公視董事會終於在文化部長龍應台請出幾位國之重臣後誕生,顯示公視未來的發展,不僅需要國之重臣,更是一項國之重任,尤其是台灣能夠參與世界或參與亞洲的重要方式。
華人BBC倡導人周奕成指出,以英國為例,英國現在在英語世界已經不是最大的國家,但仍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國家,原因就是他們透過BBC、透過Economist、透過Financial Times來影響全世界。同理,台灣雖然不是華人世界的大國,而且非常邊緣化,但台灣仍然有機會透過優質的媒體,用微小的力量來槓桿這個世界,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周奕成說:『(原音)因為台灣在整個華人世界裡面,還是有相當大的優勢,這個優勢在哪裡呢?其實已經不在於說我們的節目製作啦等等,而在一個非常最根本的一個最後的堡壘,就是我們是一個還有言論自由的社會。這是台灣在整個華人文化圈呢做為一個槓桿,能夠去影響世界的一個途徑。』
周奕成建議,把台灣公廣集團的英文TBS改名叫TBA,代表Taiwan Broadcasting for Asia,讓台灣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民主文化,跟華人文化結合,找到台灣能夠影響世界的力量。
當來自世界各地的每個商人、每位遊客,去到每個城市,打開任何一家旅館的電視台,都可以看到BBC、看到NHK、甚至中國大陸的CCTV時,台灣公廣集團的節目也不應缺席。
◎駐外記者 超越外交
此外,要讓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或聽到來自台灣的觀點或聲音,遍佈世界各地的駐外記者更是不可或缺。因為這些記者除了可以在海外做台灣觀點的新聞,更可以做到很多台灣的外交人員做不到的事情。
周奕成認為,台灣的外交走不出去,也因此,遍佈在世界的台灣新聞分社,其實就等於一個外館,當台灣的TBA或TBS在海外各地都有記者的時候,就可以做很多台灣外交人員做不到的文化外交。如此一來,當台灣累積多年下來,養成的數千名駐外記者,也會形成台灣跟世界的一個網絡,挽救台灣深陷在北京跟華府之間的一個國際觀。
周奕成說:『(原音)那這些人呢,他們會形成台灣跟世界的一個網絡,那透過他們的言論,透過他們的報導,那它可以挽救台灣,我們是一個深陷在北京跟華府之間的國際觀。這樣的國際觀其實沒有甚麼值得高興的,必須要去開拓一個更大的國際觀,來挽救台灣非常沉溺在這個自戀、很自滿的一個公共電視。』
◎陸大外宣 台恐失聲
不過,現在不僅台灣派駐在外的記者少得可憐,連中央社的外派記者也一直在縮編。
反觀中共積極推動的大外宣計畫,全球幾乎所有的華語媒體,都被中共收買了。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羅慧雯擔憂,台灣將因此失去國際發聲權。羅慧雯說:『(原音)因為全球的華人所看到的華人的報導,全都是被對岸的政權所控制的,那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而我們台灣並沒有辦法在這個局勢之下,去導正這個國際視聽,那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此外,羅慧雯也指出,日本NHK在2年前拍的「大河劇」,製作時間長達3年,成本高達30億日圓,幾乎等於公視一年來自政府的預算新台幣9億。但在台灣,一部戲一集花新台幣100萬就很了不起了。再以政論節目為例,台灣某家商業電視台一位深受歡迎的政論節目主持人,一集就有十幾個工作人員幫忙蒐集資料;但是在公視的一個政論節目,卻是由主持人兼製作人,資料自己蒐集、電話自己打,主持費新台幣1,200元、4名來賓每人新台幣3,000元、加上來賓高鐵車馬費等等,直接成本只有新台幣1萬6,000元。
因此,台灣應該要用甚麼樣的經費規模來經營公廣集團擁有的10個頻道,才能面向全世界?為何1990年創建公視時,規模說是要新台幣60億,結果現在只有新台幣9億?就算加上宏觀、原民、客家等電視台,也只有新台幣15、16億?公廣集團是不是應該成為文化部整合台灣文創產業、對外輸出最重要的一股力量?這也許是公視董事會順利運作之後,龍部長下一步必須正視的問題。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