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以巴衝突展現硬漢形象 拜登拚連任恐難加分

  • 時間:2023-10-23 11:11
  • 新聞引據:採訪、美聯社、路透社、New York Times
  • 撰稿編輯:吳寧康
以巴衝突展現硬漢形象 拜登拚連任恐難加分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8日訪問以色列。 (圖:@IsraeliPM)

自從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運動組織哈瑪斯(Hamas)爆發戰爭以來,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強烈表達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在競選連任之際將自己定位為危險時刻值得信賴的世界領袖。然而,隨著中東戰火延燒、以及加薩(Gaza)平民的人道危機引發世界關注,拜登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加劇。

強硬果決形象

自從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10月7日突襲以色列以來,美國總統拜登除了一再表達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也迅速對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提供軍事援助,並親自走訪這個猶太國家。

以巴衝突再起震驚世人,正值拜登尋求2024總統大選連任之路充滿挑戰之際,他的民調目前不見起色、高齡80歲也常被拿來大做文章。戰事爆發後,拜登嚴厲譴責哈瑪斯燒殺擄掠,以實際行動力挺以色列。他並罕見地在橢圓形辦公室發表全國演說,闡述美國對烏克蘭和以色列提供援助的理由,塑造自己坐鎮一方、強硬且果決的世界領袖形象。

拜登數十年來都是美國政壇一位重要的「以色列之友」。路透社引述非營利競選經費追蹤網站Open Secrets指出,拜登在參議院任職的36年間,是參院史上接受親以色列團體捐款最多的議員,金額達到420萬美元。他在副總統任內,經常調停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和尼坦雅胡的緊張關係。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專家羅斯(Dennis Ross)說,每當和以色列的事態失控時,拜登就是橋樑。

美國國務院前談判專家米勒(Aaron David Miller)認為,拜登與以色列的聯繫深植於他的政治基因中,不論他喜歡與否,當前這場戰爭都讓拜登陷入必須應對的危機中。

維持平衡路線

然而,隨著以巴衝突升級可能延燒中東、加薩平民慘烈的人道危機引發阿拉伯世界抗議、以及美國務院發佈全球警戒呼籲當心恐攻和反美示威,拜登面臨著極為艱難的平衡行動,一方面要全力支持以色列這個中東親密盟友,另一方面則要敦促以色列克制,保護平民並避免戰火延燒。

要求拜登採取平衡做法的壓力來自埃及、伊拉克、約旦等地的阿拉伯領導人,加薩危機已在他們國內引發大規模抗議。民主黨的拜登甚至面臨來自黨內更年輕、更自由派的同志檢視。明尼蘇達州民主黨眾議員歐瑪(Ilhan Omar)就認為,拜登政府在重視以色列人與加薩居民的生命方面,表現出雙重標準。

在此同時,拜登政府內部也傳出不同的聲音。國務院高層官員保羅(Josh Paul)就掛冠求去,抗議民主黨政府持續向以色列提供軍援。保羅說,他無法說服自己支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包括在短時間向參與衝突的一方提供大量武器」。

其實,拜登展現出的強硬與果斷,確實有助於提升支持度,這對競選連任的拜登來說至關重要。初步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美國人贊同拜登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福斯新聞(Fox News)的調查發現,68%選民支持以色列;在美國奎尼匹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的民調中,76%受訪者認同支持以色列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不過,兩黨的戰略家都認為,即使拜登成功帶領國家度過最近的國際危機,可能享受到的任何政治提升或許也只是過眼雲煙。紐約時報(NYT)報導,拜登能否連任的關鍵,更多可能是取決於經濟等國內問題,而且在美國總統競選中,對國內的擔憂往往取代了外交政策。

笨蛋!問題在經濟

當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1991年主導國際聯軍,擊敗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時,支持率曾飆到近九成,當時,幕僚認為他隔年的連任選戰已是毫無懸念。然而18個月後,經濟問題讓他慘遭滑鐵盧。勝選的民主黨對手柯林頓(Bill Clinton)留下著名的競選口號「笨蛋!問題在經濟」。

針對拜登當前對以色列戰爭的處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傑里哲(Julian Zelizer)預期,不會在政治上帶來任何長期利益。「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兩極分化如此嚴重的時代,以至於不論危機的嚴重程度、或是總統的表現如何,都不太可能產生影響」。

民調專家格林柏格(Stanley B. Greenberg)認為,拜登的橢圓形辦公室演說,對定義美國安全確實很重要,預期將有助於團結選民支持,並推動國會通過拜登對中東的援助計畫。然而,一年後,選民將就生活成本、經濟、犯罪和其他問題進行投票。

在美國史上,外交政策鮮少成為總統大選投票的決定因素。紐時指出,除了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2004年因為帶領國家發動伊拉克戰爭而面臨越來越多的批評之外,自越戰結束以來,沒有任何美國的全國大選是受到外交政策所驅動。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