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別讓臺灣人由共鳴變反感(下):台港不同 民主社會需要時間取得共識

  • 時間:2024-01-28 15:52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別讓臺灣人由共鳴變反感(下):台港不同 民主社會需要時間取得共識
2024總統大選13日晚間投票結果揭曉,由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成為台灣未來4年領導者,全國競總外支持者慶祝。(圖:中央社)

大選期間另一種經常聽到,但又感覺那裡怪怪的「港人聲音」就是「上屆大選後,臺灣政府對港人愛理不理,移民政策收緊,根本就是『過橋拆河』」。有關這種論調,每一次聽到都會很氣,氣在兩個部分,一是說這些話的人本身;另外氣的是媒體。

先說媒體部分好了,大選前有很多媒體都在這一題來作報導,我也受到不少媒體邀請。短短大選前後一個多月的期間,他們大抵都會是說想要問問我們這一些在臺港人對大選看法,其次就是港人留臺難處。值得留意的是,他們一開始已經用帶有立場的「難處」來問,而不是用「狀況」來形容。我在這段時間,有 5 - 6 家來自不同地方的媒體記者這樣的開場白來說明來意。

每一次聽到以後第一時間都會說:「老實說現在的我在留臺問題上暫時都很順利,畢竟我是一個受專案保護的流亡者,那你還要訪問嗎?」或許,聽到一些留臺港人因移民政策改變而失去定居資格。但始終我並非這一類別留臺人士,所以我不能代表他們發聲。至於我在「專案」當中尋找留臺方法的時候﹐或許本來就是一種先難後不明的狀況。一開始知道自己以工作身分留臺,不管多少年都不能獲取定居資格。到後來制度鬆綁,只要在臺工作 5 年,第 5 年工資達到最低工資 1.5 倍,就能申請定居。

對於專案人士,無疑是臺灣政府的一種友善表現。面對記者一直問到「臺灣政府對港人留臺條件『不友善』的地方」根本回答不了,只好跟記者再三解釋。然而,彷彿得不到對方想要答案,最後好幾份訪問都沒有發佈,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在臺港人嘆留臺困難,為二次移民作準備」、「在臺港人感覺定居無期」等論調的訪問。感覺上,有種將在臺港人拉到風浪口,隨時引起新一波的「臺港矛盾」。

明白他們也是在報導受訪者真實想法,然而只著重單一立場,而忽略另一種聲音,反過來某些時候我會以為是親中媒體以報導形式,「勸退」正準備離開香港的香港人,甚至讓「在臺港人」群體中加重焦慮⋯⋯

另一層面就是部分「在臺港人」群體中,的確有部分聲音指「臺灣政府贏了選舉就忘記香港人」,每次聽到都會有種不明所以然後氣上心頭。我總是會講一句:「說這番話前,請先了解一下臺灣社會狀況,與整個現實環境。」

臺灣是一個民主國家,人民能夠以手上選票去決定國家總統以及國會議員。一個有責任的政府,是要為人民負責,自然政策上不能過於側重外人。臺灣過去一直是本土意識較重的國家,相對澳洲、加拿大這類移民國家相比,臺灣在移民政策上一定與她們有所不同,臺灣政府要面對臺灣本土社會能否有能力去消化突如其來的大量新住民,這一切都是要經時間去考察,急不來。但我知道,對水深火熱香港人來說,現狀就像是熱鍋上的碼蟻。所以,有時候才會有一時的氣話。

我相信,過去香港人很討厭港府每天發放 150 個「單程證」予中國境內人士到港定居。香港人會不爽他們來港與港人爭奪各種資源﹐如教育、醫療、工作機會等,讓港人生活變得困難。當時,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公平、民主的議會體系,特首以「小圈子」選舉方式產生。養成港府「可以忽視民意,但不能背叛主子的心意」。使香港在主權移交後大倒退,甚至間接引發中港文化差異及矛盾衝突升級。

我們既然離開香港,來到一個自由、民主國度,明白所有事情都要有過程。若然在等待期間不如己願,就認為別人「過河拆橋」、「消費香港」,或許說出這話的時候,同樣是消費臺灣人對香港人的關心,把一切看成必然。而忽略「幫忙不是應份」、「臺灣在幫助香港的同時,同樣承受不少壓力」。如上篇文章一樣﹐若然你是一個臺灣人,聽到這些說話會有甚麼感覺?

作者》張寧  香港青年,反送中後來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