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港仇恨的背後(上):訊息控制造成誤解

  • 時間:2024-06-12 22:2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港仇恨的背後(上):訊息控制造成誤解
1989年6月4日發生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屆滿35週年。這場慘烈的事件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的譴責,但在中國國內,許多人對此仍然知之甚少。(圖:64memo提供)

最近筆者接觸到不少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並了解到他們真實的想法。所以筆者想藉此了解到為何中國國內人民會對香港人產生仇恨心態?

在深入分析中國與香港之間的緊張關係和仇恨的生成過程中,我們不得不細談中國政府如何透過信息控制來鞏固其國內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這樣的控制手段不僅在近幾年的反送中運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根基更是深植於許多歷史事件中,例如1989年震驚世界的天安門事件。

中國政府控制訊息流通的首要動機是為了維持政治穩定和社會秩序。在一個人口眾多且文化多元的國家,各種不同的意見和思想如果沒有適當的管理,很可能迅速演變成社會動盪或政治風暴。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選擇了一條控制訊息的道路,封鎖和篩選所有外來消息,只允許那些符合政府意願和政策的訊息在國內流通。

例如,在反送中運動期間,中國官方媒體普遍將香港的抗議者描繪成暴徒和分裂分子,各種破壞社會安寧和作出過分的行為,這種描述不僅淡化了抗議者的合法訴求,也在無形中加強了中國民眾對政府鎮壓行動的支持和理解。

1989年天安門事件是中國訊息控制策略的一個顯著例子,此事件揭示了政府如何掩蓋真相以避免政治動搖。當時,數以萬計的學生和市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集會,他們的主要訴求是政治改革和民主自由。然而,政府對這場和平抗議的回應是殘酷的武力鎮壓,隨後在國內外媒體中實施了嚴格的訊息封鎖。

這場慘烈的事件在國際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譴責,但在中國國內,許多人對此仍然知之甚少,只能接觸到經過政府嚴格審查的信息。這種對訊息的扭曲和隱瞞是政府維護其權威和控制社會的重要手段之一。

對中國政府而言,掩蓋真相是出於對社會穩定的極端重視。中國政府認為,任何可能引起社會不安的訊息都必須被嚴格控制。這種做法不僅適用於政治事件,也同樣適用於經濟、社會乃至公共健康方面的訊息,例如在武漢肺炎初期,政府就曾試圖隱瞞疫情消息,以避免引發公眾恐慌和社會不安。

透過對訊息的嚴格控制,中國政府試圖塑造一個穩定而有序的社會形象。然而,這種長期的訊息控制策略,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看似有效,但在長遠來看,卻抑制了公民的知情權和表達自由,這種壓抑在某些時候可能會激化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矛盾和不信任。反送中運動及其在中國國內外的報導差異,便是這種政策潛在後果的一個鮮明例證,揭示了訊息控制可能對社會穩定和政府合法性造成的長期影響。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