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港仇恨的背後(下):真相才能促進理解

  • 時間:2024-06-12 22:2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港仇恨的背後(下):真相才能促進理解
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中國官媒新聞大多描繪香港示威者為暴力的破壞者。圖為香港警察速龍小隊在彌敦道拘捕示威者。(資料照片:路透社/達志影像)

(續上篇)本文將會提及筆者與中國留學生所交流的過程中,如何令他們內心想法改變,以及實際在中國難以討論事情的真相。透過與他們的對話,筆者深刻感受到訊息的隔閡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以及當這些年輕人接觸到不同的訊息後,他們的看法和態度會如何變化。

在多次與這些中國留學生的討論中,筆者發現他們對於反送中運動的最初印象大多來自於中國官方的報導。他們說,當時看到的新聞片段大多描繪香港示威者為暴力的破壞者,這些報導強調示威者如何破壞商店、政府建築,以及擾亂交通,卻從未提及其背後的原因和訴求。

然而,當他們來到台灣,接觸到來自香港和台灣的學生後,逐漸開始理解反送中運動的深層原因。透過與香港學生的對話,他們驚訝地發現,許多示威行動背後是對自由和公義的追求,這與他們之前透過中國官媒報導所得知的大相逕庭。

隨著對事件更全面的理解,這些留學生的心態有了明顯的變化。他們開始批判地思考各種訊息的真實性,並對中國政府的訊息控制政策感到疑惑和不滿。一位留學生分享道:「在了解到真實的情況後,我開始質疑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和媒體報導的完整性。我意識到,真相是多面的,而不是政府所呈現的那麼單一。」

許多中國留學生也提到,他們在離開中國後首次了解到一些被隱瞞的歷史事件,如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一位學生坦言:「在中國,這段歷史幾乎是個禁忌,我們的教科書從未提及。在台灣,我第一次看到那些年的真實影像,感到非常震驚。」

雖然這些留學生在台灣的經歷讓他們對訊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但他們也意識到回到中國後,分享這些新知可能會帶來風險。他們擔心被誤解或遭受政府的打壓。如一位學生所言:「我們學到了很多,但回國後很難公開討論這些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可能會帶來麻煩。」

這些中國留學生的經歷和心路歷程展現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它不僅有助於打破訊息隔閡,更促使個體思考和重新評估自己的信念。然而,這也反映出中國政府如何透過控制訊息來形塑民眾的世界觀,以及當個體接觸到多元的訊息後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在中港之間的仇恨和矛盾背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政策和行動,更是訊息不對稱和理解的缺失所造成的深層影響。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