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新聞辭典:福衛五號

  • 時間:2017-08-25 10:54
  • 新聞引據:中央社
  • 撰稿編輯:陳怡君
新聞辭典:福衛五號
美西時間24日上午11時50分,承載台灣首枚自製衛星福衛五號的火箭獵鷹9號,順利發射升空。
(圖:中央社)
台灣首枚自主研製的高解度光學遙測衛星「福衛五號」,今天(25日)凌晨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預計9月初開始為國人服務,為台灣的太空科技發展立下重要里程碑。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福衛五號)由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規劃,結合國內微像公司及中央大學等產學研究50餘團隊共同研發,可提供解析度黑白2公尺、彩色4公尺的衛星影像,延續卸任的「福衛二號」遙測任務。
「福衛二號」於2016年8月除役,在莫拉克颱風及日本311大地震等重大事件救災與重建工作中,均發揮相當大的助益。
「福衛五號」重達450公斤(含酬載及燃料)、總經費新台幣56.95億元,為高2.8公尺、外徑約1.6公尺的八角柱外型,搭載CMOS光學遙測和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等酬載儀器,用來建置太空天氣模式、電漿擾動變化及研究電離層的異常現象。
其中,與其他國家遙測衛星所使用的「CCD」(感光耦合元件)不同,「福衛五號」擁有自製的「光學儀器酬載」,是由國研院晶片中心、微像科技、聯華電子協助,成功開發了「CMOS 」影像感測器,等於掌握遙測衛星的關鍵技術,未來台灣可以不用再仰賴國外,還可節省經費。
「福衛五號」上的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dvanced Ionospheric Probe, AIP)又稱為「太空魔方」,是由中央大學太空團隊研製,更是國際間首創多合一功能的電漿量測儀器,除輕巧的設計能夠減少衛星的耗能負擔和重量外,還可以用來建置太空氣候模式、觀測電漿擾動變化,以及研究電離層在地震前的異動現象,為台灣監測地震前兆。
「福衛五號」原本預計在2016年發射,但因SpaceX公司發生火箭爆炸意外,發射時程一再延宕,終於在7月19日啟運前往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發射場,進行衛星升空前的最後測試驗證及與火箭結合作業。
「福衛五號」升空後,將和太陽同步軌道、高720公里,每兩天通過台灣上空一次,繞行地球一周時間約99分鐘,任務壽命5年,其遙測拍攝的影像,將應用於政府施政、防災勘災、國土安全、環境監控、科技外交、學術研究及國際人道救援協助等用途。
國家太空計畫已邁入第26年,「福衛五號」也是台灣人造衛星的第4個任務,其執行計畫書自2009年起核定啟動,是台灣第一顆從設計、製造、組裝到測試完全自主發展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為台灣自製先進衛星的重要里程碑。

相關留言

福衛五號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