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新南向/80後大馬僑生 不一樣視角看寶島

  • 時間:2018-03-23 09:4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新南向/80後大馬僑生 不一樣視角看寶島
一位80後(1980年)大馬旅台學人白偉權分享他的生命故事,引發不同世代大馬僑生回響,正好提供另一種不同視角看待台灣吸引力的變化,以及新南向政策該如何落實的省思(江昭倫攝)
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僑生也被視為接軌東南亞國家的橋梁。一位80後(1980年)大馬旅台學人日前在「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分享他的生命故事,從一個留台生的視角看台灣這些年來的變化,會後引發不同世代大馬僑生的回響,也提醒台灣對於新南向政策該如何落實的省思。

◎中學時對台灣充滿嚮往
白偉權,1980年代後在新加坡出生的馬來西亞華人。他說,2000年到2004年就讀馬來西亞「寬柔」獨立中學時,當時學校的老師幾乎都曾留台,一談起台灣,總是提到台灣的學術很自由、大學生活愜意,藝文活動多,經濟蓬勃發展,什麼都好。
不只在學校聽到老師稱讚台灣的求學環境很棒,白偉權還記得,他從小學到中學階段,也受到台灣綜藝節目很大的影響,覺得台灣很潮、很流行,充滿創意和鬼點子,而且美食特別多。白偉權:『(原音)我們也是看「超級星期天」長大,是甚至他講的梗我們都很了解。然後「食字路口」,我們都覺得哇,台灣很多東西吃,還有台灣的S.H.E,「戀人未滿」就是我讀中學時候最流行的歌,甚至五月天這些,到我高二、高三就有蔡依林「看我72變」這些,所以這些都讓我們覺得是一個很新鮮、很嚮往,所以我覺得各位要感謝台灣的綜藝節目,是我覺得當時台灣的軟實力,現在我不知道,我沒辦法察覺,但當時的時候很多一群人就是受到台灣綜藝節目影響,認識台灣,而很嚮往台灣的生活。』
另外,從電視上看台灣的政治,覺得台灣人很自由,什麼都敢講,這種種氛圍,加上台灣有僑生政策,白偉權說,當時他們班上80%的人都選擇來台唸書。
◎來台後的印象 文化撞擊不小
2005年,白偉權順利來到台灣就讀師大地理學系,初來乍到,從下飛機看到桃園國際機場、搭車沿途所見建築,白偉權發現和期待中落差很大,感覺台灣好像「舊舊的」,甚至看到學校宿舍環境簡陋,都讓他感到不可思議。不過,大學校園生活確實很自由,白偉權從大學、碩士一直讀到博士畢業,把生命中黃金10年都給了台灣。
這10年間,白偉權體驗了更多台灣的生活,從生活上來說,除了物價高之外,他覺得台灣非常便利,在7-11什麼都買得到,交通發達,很容易買到電腦設備,公務員辦事人性化,這些都是當時馬來西亞所不及的。
在政治上,當時藍、綠對立嚴重,但上街示威遊行很自由,白偉權甚至親身參與,感覺很有趣。白偉權:『(原音)另外一個讓我覺得有衝擊到的地方,就是台灣的政治自由。馬來西亞會叫你不要參加這些,但我來台灣發現其實是很自由的,甚至示威不會造成流血,因為以前在電視上看示威就會頭破血流,其實不會,所以我每場示威都會跑去,因為覺得很新鮮,覺得也不錯,甚至回到馬來西亞的時候,反而會不習慣。』
白偉權透露,他這一代來台灣讀書的年輕人,因為受學校教育關係,都還有大中國主義,因此當時很多僑生都認為陳水扁的許多作為是想「去中國化」,所以不能認同。但另一方面,當時他看到很多台灣學生對於自己的本土文化感到自豪,也讓白偉權重新對於本土化有更深一層的體悟,激發他想要更了解馬來西亞的文化。白偉權:『(原音)我覺得台灣雖然是一個很本土化的環境,但是它的好處就是,我會發現周遭的同學因為對本地了解很多,他很熱愛本地,所以讓我重新對本土化重新有不一樣的理解。以前我們講本土化,就會覺得像阿扁那種搞本土化、排外,就不國際化,但是我們剛好相反,馬來西亞我們以前讀的書,地理課本都很多外國的,本土的我們都很少,都不知道幹嘛,所以後來我開始覺得我一定要對馬來西亞多了解一點點。』
◎新南向政策 僑生角色尷尬
白偉權說,來台灣之後,這10年來,他深刻感受到台灣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工作機會越來越難找,很多僑生現在在台灣工作都未必與專業所學有直接相關。
原本白偉權認為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他自已的研究主題也是東南亞,應該有不錯的機會,但由於資源未必會分配到每位僑生身上,目前他仍在尋找一份能留在台灣的穩定工作,也希望台灣政府能更重視對於東南亞長期的基礎研究積累。白偉權:『(原音)也就是說你新南向不只是一些快速看到效果的東西,你也要兼顧一些比較基礎性的,然後累積性的,因為他們也可以扮演這些角色。例如我們覺得英國對於東南亞、或是歐美對於東南亞知道很透徹,為什麼?除了他們有很厲害的社會科學部門之外,他們從以前到現在,他們對於我們歷史檔案的那個累積其實是非常深的,所以比較基礎研究,對我而言,我的答案是這樣。』
◎大馬僑生迴響 反映不同世代差異
白偉權是應「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邀請,分享個人生命故事,多少勾勒出這十多年間旅台大馬學人的典型圖象,不過,就在他分享之後,現場有位90年代的大馬來台學生表示,他們在大馬讀中學時還是受到台灣影視文化影響,但2000年後出生的學弟、妹們幾乎都改聽韓歌、看韓劇,已經沒什麼人聽中文歌。他們這一代人也不太認為自己是僑生,反而覺得他們就是馬來西亞人,和中華民國、和台灣沒什麼血緣關係。
白偉權的學姊同樣是80後出生,也是在台灣完成大學、碩士與博士學位,她對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執行方式也頗有感觸。
她說自己有段時間回到大馬學校工作,因此有機會接待許多前往大馬爭取學生來台就讀的台灣大學,但這些台灣學校往往只想著台灣少子化危機,拚命想招生,卻很少想到為何不雙向交流,讓台灣學生也到大馬讀書。
她也指出,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競爭也延伸到了東南亞,在中國政府的銀彈攻勢下,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到中國大陸就學。學姊:『(原音)我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同一天,台大的校長來,他就說,我給你們5個名額,從大學唸到博士班,我們台大全包了。下午的時候,中國清華大學的校長來了,他說台大給多少?5個?我給你們100個,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同一天發生。』
過去台灣是孕育許多馬來西亞學者及文化人的搖籃,但現在當地不同世代看待台灣的視角,以及台灣對他們的吸引力卻已不盡相同,政府除了投入更多心力外,也要認真了解東南亞各國年輕一代人的想法,才能讓新南向政策深入民間,發揮超乎預期的效果。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