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伊拉克局勢 考驗歐巴馬主義外交政策

  • 時間:2014-08-12 11:46
  • 新聞引據:中央社、聯合報、中央社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 編採譯
伊拉克局勢 考驗歐巴馬主義外交政策
美國總統歐巴馬授權美軍,空襲伊拉克叛軍並執行空投物資任務。(AFP)
伊拉克局勢急轉直下,美國總統歐巴馬終於打破不動武的承諾,授權用兵伊拉克。在過去3年多來,每當美國朝野討論美軍是否應該發動空襲援助敘利亞反抗軍時,歐巴馬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然後呢(then what)?」如今,歐巴馬宣布對伊拉克叛軍發動針對性空襲後,這似乎也成為美國政府接下來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伊拉克發展超乎預料 歐巴馬被迫出兵
3年前美軍從伊拉克撤出,被歐巴馬視為任內最重要的政績,如今再度軍事干預伊拉克,似乎陷入自相矛盾的處境。因此,歐巴馬在7日宣布授權空襲伊拉克時,花了大半篇幅解釋此次為何出兵,以合理化他的決策。
伊拉克問題爆發後,歐巴馬政府一開始定調為伊拉克總理馬里奇(Nuri al-Maliki)治國無方,所以儘管遜尼派(Sunni)團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的勢力持續坐大,但美國只願意象徵性的派遣數百名美軍充當軍事顧問,避免被馬里奇利用。
然而,情勢發展超乎美方預料,庫德族遭叛軍擊退更是一大警訊。庫德族是美國自從波灣戰爭後扶植的伊拉克最大反對勢力,若被瓦解,美方在伊拉克甚至中東的戰略布局恐面臨嚴重威脅,因此,歐巴馬再怎麼不願意,也必須有所行動。
◎主流民意反戰 用兵難獲支持
事實上,雖然美國右派人士嚴詞批評歐巴馬的外交政策,但美國民眾早已從貿然出兵伊拉克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體悟到動武並無助中東局勢和美國直接利益,因此用兵一直難獲主流民意支持,也讓歐巴馬與伊拉克劃清界線。
911事件後,美國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造成美國經濟失落的10年;在此同時,中國大陸快速崛起,成為中東原油最大需求者,美國能源則走向自主,無須仰賴中東。華府決策者分析,如果沒有顯著的經濟利益,美國不再需要長駐中東,而若僅為保護亞洲國家油源,穩定全球經濟,長駐中東也代價過高。這些都讓歐巴馬與中東事務保持距離。
◎歐巴馬主義 不介入無關美國利益的紛爭
事實上,美國歷來外交政策一直在孤立主義(isolationism)與干預主義(interventionism)之間擺盪。支持軍事干預的共和黨籍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就認為,此次遜尼派極端分子崛起並非意外,這是美國政策失敗所引起,美軍若續留伊拉克就能穩定局面。
然而,歐巴馬不願沾染無關美國長期利益的國際紛爭,即使國內政敵藉機猛烈抨擊他外交政策失當,美國國際影響力衰退,他的最終決策仍與伊拉克、敘利亞等戰事保持距離,甚至以巴衝突加劇,歐巴馬政府也作壁上觀,避免捲入難解的中東事務。
今年國際陸續發生敘利亞、烏克蘭、以巴衝突、伊拉克等重大危機,外界抨擊歐巴馬以不變應萬變,勤打電話與各國元首溝通,派遣國務卿風塵僕僕全球奔波。電話、飛機與發表聲明成了工具,使歐巴馬這位全球超強國家領袖被批淪為「熱線總統」。
◎不踫麻煩事 是否製造更多麻煩
歐巴馬已多次發表「不介入、不用兵、斡旋優先」的「歐巴馬主義」外交政策。從2010年利比亞到2011年敘利亞內戰,歐巴馬鐵了心不動武,為何此刻決定對「伊斯蘭國」大動干戈?是為了派駐阿比爾(Erbil)的逾百名美國外交軍事人員的安危?維持與庫德族的關係?還是伊斯蘭國極端分子真已取代蓋達組織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
在強硬派看來,這是缺乏決斷力領導者的猶豫不決。「華盛頓郵報」社論就認為歐巴馬同意空襲伊拉克,整體政策缺乏一致性。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論員波格(Gloria Borger)則指出,歐巴馬把「兩不一要」的外交政策說得很清楚,「不派地面部隊、不作長期承諾,只要人道救援」,但其實真正的支柱只有一個,就是「不碰麻煩事」,不過,這種蜻蜓點水式處理國際糾紛的方式,是避免讓美國陷入泥淖,還是招惹更大的麻煩,還有待觀察。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