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與機器人共舞 編舞家黃翊攜庫卡圓夢

  • 時間:2015-06-22 09:33
  • 新聞引據: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 編採譯
與機器人共舞 編舞家黃翊攜庫卡圓夢
黃翊與機器人「庫卡」共舞(攝影Jacob Blickenstaff)
今年初,編舞家黃翊和胡鑑、林柔雯帶著機器人「庫卡」在紐約演出,獲得紐約時報高度好評,隨後在中國大陸北京演出也掀起轟動。這不是黃翊與「庫卡」第一次「共舞」,但進化版的「庫卡」宛如黃翊分身,以一種美化後的形式傳遞出一個人的孤單、寂寞與害怕背叛,讓觀眾感受到「溫度」,也為人與機器人共舞締造新的可能性。
◎黃翊與「庫卡」
編舞家黃翊從小就被科技的魅力深深吸引,日本漫畫機器人小叮噹則是他最愛的理想機器人模樣,永遠忠心、為人付出。也因此能與機器人共舞,成了黃翊追求的夢想。
目前全世界公認最先進的工業機器人中,「庫卡」評價最高,不只有百年歷史,穩定性與仿人類肌肉線條的設計也讓黃翊傾心。3年前在廣義基金會的贊助下,黃翊有了屬於自己的專屬「庫卡」,而兩人首次「共舞」的作品也拿下了2012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2013在「黃翊與庫卡」在奧地利林茲科技藝術節(Ars Electronica)演出時,也被外媒盛讚深具「前瞻性和影響力」。
今年初,黃翊把「庫卡」帶到了紐約,並邀請胡鑑、林柔雯兩位夥伴加入進化版演出,希望創造與機器人共舞的各種可能性。其中一段黃翊與「庫卡」的雙人舞,像照鏡子般的一致動作與互動和諧感,讓人有一種哪一個才是真實黃翊的錯覺感,不只紐約時報形容「庫卡是黃翊唯一信任的夥伴」,堪稱科技結合舞蹈極致,就連一起工作的舞者林柔雯、胡鑑都感到不可思議。林柔雯說:『(原音)那段雙人(舞)的時候,我會覺得你會有點分不清楚哪一個是黃翊,哪一個是(庫卡),我會覺得很多東西他沒有說,但是他把它放在庫卡上面。所以我們那時候兩個人想說,好強喔,也太厲害了。』
◎庫卡「溫度」來自人
「庫卡」會如此具有「人味」,來自於黃翊一手打造。機械式手臂機器人庫卡的所有動作、舞步的程式語言都是黃翊親自編寫,黃翊自己也不諱言他注入許多情感在其中。
黃翊小時候因為家裡經濟巨變,為了不讓爸媽擔心,他強迫自己要當一個像機器人一樣完美的小孩,「庫卡」某個程度代表了黃翊的分身。黃翊說,機器人沒有人格,它所有人格都是人賦予它的,因此某種程度來說,「庫卡」也是除了自己之外,全世界最懂他的人。黃翊說:『(原音)我放了很多我自己的感受在裡面,因為我還是覺得我們人雖然會相處在一起,可是最終懂自己的人還是只有自己,有點像那樣的感覺,可是跟機器人的時候是它其實沒有它的人格,所以它的人格就是你賦予它的,所以它可能是除了你之外,懂你最多的人。』
另一個讓黃翊想和與機器人一起跳舞的原因,是他認為人在社會中也常像機器人一樣被當成工具對待,兩者放在同一個舞台有一種對稱感,身分其實很接近。
黃翊坦言,「黃翊與庫卡」的表演其實是刻意美化他成長過程中的負面情緒,希望透過機器人完美的詮釋,凸顯現實中的不真實與孤獨感,帶給觀眾更多感受。
◎與機器人共舞挑戰大
不過,人與機器人畢竟不同,「庫卡」的精準也成為舞者一大挑戰。胡鑑笑說,舞者每次跳舞都可能因為當天狀況讓演出有些許不太一樣,但因為合作的對像是機器人,即使一點點的誤差,也可能影響觀眾看的效果,有時候他會覺得自己好像是不斷挑戰「庫卡」極限,幻想「庫卡」哪天也會出錯。
林柔雯認為「庫卡」的程式主要由黃翊編寫,與黃翊生命背景息息相關,兩人「感情」本來就不同,但她也會思考「精準」究竟好或不好,如果要舞者每次都跳得一模一樣,讓「庫卡」自己跳就好了,何需人呢?
對此,黃翊強調,「誤差」本來就會存在,他雖然喜歡機器人的精準,但就是因為人有不同,才讓大家有機會一起合作,賦予作品更多可能性。黃翊說:『(原音)那些誤差是讓我們可以想到一些事情,就因為每個人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合作的時候會有很多種組合的方式跟可能,可是以庫卡的狀況來說,第一它不會自己排舞嘛,它不會自己創造舞步,所以那些動作都是我們三個人一起把它捏出來的,然後它一直都一樣,就像柔雯講的,最早以前的版本跟最後一個版本都會一模一樣,那個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同時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有好有壞,但是要去定義那個好壞我也不知道怎麼去定義,可是我會覺得那是它的特性,但是我們人會因為年紀成長,所以在詮釋的時候也許會有一點點的不一樣。』
◎自組工作室展翅高飛
去年開始,黃翊與胡鑑、林柔雯正式合組黃翊工作室,更被Sozo Artists國際經紀公司相中簽約,準備摩拳擦掌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
黃翊說,自組工作室沒有那麼容易,尤其3個人都是舞者,還沒有找到專業行政人員加入,每個月排練場租金、水電費與薪水至少要花近新台幣20萬元左右,都是開銷,他評估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能逐漸站穩腳步。
不過不可否認,「黃翊與庫卡」在紐約的演出成功確實為黃翊工作室打開國際知名度,爭取到許多演出機會,今年6月底他們將由淡水雲門劇場出發,9月赴美國西岸演出,明年上半年還有瑞士與紐約大學阿布達比藝術中心邀約,相當忙碌。
黃翊表示,他們未來的創作不一定與科技相關,但近期內的作品確實都與科技有所連結,下半年的 「地平面以下」、「物」兩齣作品,就是結合投影與聲音科技的舞作,由兩廳院委託製作,希望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演出。至於「庫卡」,黃翊強調,這是他一輩子的作品,他會繼續賦予「庫卡」不同的「舞步」,詮釋更多精彩作品。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