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累喘腫 心臟衰竭有徵兆

  • 時間:2017-01-28 09:46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張德厚
累喘腫 心臟衰竭有徵兆
「心臟衰竭」是容易急速惡化、突然猝死的疾病,但一般大眾卻缺乏正確疾病認知,未能積極治療,導致心臟衰竭的住院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張德厚 攝)
心臟疾病連年高居十大死因第2位,醫師表示,許多長者或三高、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忽視「累、喘、腫」等「心臟衰竭」警訊,以為自己只是疲勞、休息一下就好,而延誤治療。提醒民眾,一旦從事日常活動容易感到疲倦,爬樓梯容易喘、呼吸困難,且有下肢水腫等症狀,就應該盡速就醫檢查、治療。
65歲的沈女士曾有心肌梗塞病史,日前一度因嚴重胸痛、呼吸困難就醫,檢查後才知心肌梗塞復發,並惡化為心臟衰竭。她說,晚上睡覺只要平躺,便覺得呼吸困難、生不如死,直到接受專業治療,並搭配居家生活指導及飲食控制後,才終獲改善,恍若重生。沈女士:『(原音)我一開始是知道我心肌梗塞,不知道我心臟衰竭怎麼會這麼嚴重,比死還要嚴重,反正就是沒辦法走路,一走路就胸口痛,後背也痛,整個腦袋的血壓就升起來,就頭暈了,頭暈了就一直冒冷汗。』
◎疲倦、水腫、呼吸困難 問題出在心臟
長庚醫院心臟中心主任王兆弘表示,研究調查發現每10位老人中,就有1位受心臟衰竭疾病所苦,心臟衰竭也是老人住院最常見的疾病。他指出,心臟衰竭症狀包括疲倦、下肢水腫、呼吸困難等,由於初期病徵與其他疾病難以區別,常不容易在第一時間找對醫師,對症治療。王兆弘:『(原音)心臟衰竭就是心臟沒有力氣了,沒有辦法把心臟的血液很正常的打出去,於是血液就往回積在肺部,就會喘,所以肺部就會積水,積久了又慢慢積到肝臟,積到腳部,所以就會看到很多地方有水腫的現象。』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也指出,心臟衰竭的出現其實早有前兆,若感覺「累、喘、腫」或夜晚忽然胸悶難耐,甚至要起床開窗透氣,就需特別注意。黃建龍:『(原音)心衰竭的患者是收縮的力量不足,血就打不遠了,很多比較遠的器官就犧牲,就會沒有血液,當然新陳代謝就會變差,所以有的病人他心衰竭是噁心、吃不下飯,因為腸胃根本沒有血液的循環,所以他消化功能就不好,沒有胃口看到食物就吃不下去,因為你的血液打出去之後心臟吸不回來,那你腳就容易一直浮腫。喘的話都是血液無法到腦部去正常循環,所以無法正常的氧氣交換,你腦就容易缺氧,就比較疲倦想睡覺。』
◎心臟衰竭惡化快 突發恐猝死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俊立表示,心臟疾病連年高居十大死因第2位,尤其是「心臟衰竭」是容易急速惡化、突然猝死的疾病,但一般大眾卻缺乏正確疾病認知,未能積極治療,導致心臟衰竭的住院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心臟衰竭平均住院天數高居所有心血管疾病之首,全台每年約有2萬2千人因嚴重心衰竭住院,在台灣20%心衰竭患者會在1年內死亡、25%發病1個月內會再度住院、5年死亡率將近5成。林俊立:『(原音)心臟功能變差,第一個它輸出量不夠,所以供應到腦部、肝臟、腎臟、肝臟等全身的血液量都會減少,當然會發生腎臟功能變差,小便量就會減少,更重要的是心臟功能變差,除了心臟越來越沒力量之外,有時候突發就是一個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有時候人就倒下來了,造成猝死。』
◎盡早就醫積極治療 扭轉病情保健康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說,心衰竭有時也很容易被當成感冒,感冒通常服藥1到2周後,就能夠消除咳嗽、喘等症狀,建議如果服藥超過2周症狀無法改善、或是無法維持以前的活動量,就要懷疑是心臟衰竭,應該進一步做心臟超音波、胸腔X光檢查。他指出,會造成心臟衰竭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過度肥胖,以及有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症等心臟病史,隨著年齡的增加也更容易發生,提醒民眾一定不可輕忽心臟衰竭警訊,把握黃金治療期。黃建龍:『(原音)累、喘不會以為是心臟病,就在家裡休息一下,等到真的很嚴重被送來的時候,很多已經是錯過急救的黃金時間,你即使裝了支架,甚至做過繞道手術,雖然你已經血管打通了你那個肌肉死掉就不會回來了;肌肉死的越大片,衰竭的程度就越來越厲害,你的功能越差,可能變成心衰竭第3期、第4期。』
黃建龍指出,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尚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並維持適當體重,且還要控制血壓。他強調,對於心臟衰竭患者而言,積極接受治療等同於保養自己的心臟,可避免心臟衰竭症狀惡化,不讓生命隨時倒塌。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