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日治時期唯一為台灣人喉舌 「台灣民報」復刻出版

  • 時間:2018-12-03 12:0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日治時期唯一為台灣人喉舌 「台灣民報」復刻出版
日治時期唯一為台灣人喉舌 「台灣民報」復刻出版。(江昭倫 攝)

縱貫日治時期唯一由台灣人出資、為台灣人民發聲的「台灣民報」,今年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復刻出版,希望藉由第一手珍貴資料,為台灣研究帶來豐沛能量,也讓外界理解前人在當時如何透過各種社會能量,帶動台灣人重新省思自己的未來。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今天(3日)在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舉辦現存「台灣民報」復刻出版發表會,邀請多位台灣史學者、史料收集家屬出席,分享重現1920年代報刊復刻出版成果。

創刊於1923年4月15日的「台灣民報」,是日治時期唯一為台灣人民喉舌的媒體,以夾雜台灣話、日文、白話漢文方式書寫,也是傳達1920年代台灣文化協會活動最重要的代表性標的,內容不只包含當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治、教育等新聞,也提供賴和等台灣早期前輩文學作家發表創作的重要園地。

學者陳翠蓮指出,「台灣民報」復刻的意義,有助於讓現代的人進入當時的歷史當場,對於台灣當時發生的事情更有感受,也知道當時台灣人的生活與思考、社會各種面貌,是研究台灣歷史的重要知識寶庫。陳翠蓮:『(原音)這實在是一個知識寶庫,讓我們回到那個年代,我想我們做日治時期的台灣研究,在「台灣民報」復刻基礎上可以大大開展。』

台史博副館長謝仕淵也表示,「台灣民報」復刻意義,在於它反應了當時台灣人如何看待被日本殖民的社會狀況,台灣人提出那些主張,發出不平之鳴,這些主張對現代而言同樣重要。謝仕淵:『(原音)那是一個試圖去為台灣找到新的可能,台灣社會如何改良,如何改造的,如何進步的一個聲音,這個聲音它不只是20年代,我相信當代社會讀到也同樣有價值。』

謝仕淵表示,「台灣民報」曾於1974年復刻過一次,但當時的資料同樣不齊全,印刷技術也沒有現在進步,許多資料也都散佚各地;這次重新復刻,除了公部門收藏,也仰賴民間收藏家努力,甚至還遠赴日本收集,過程需要許多的溝通,目前僅先復刻1923年至1927年移台前的報刊資料,尚未復刻的部分後續會繼續完成,明年開始也會陸續數位化出版,希望能在20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時,連同其他日治時期重要台灣人刊物,一起重現在國人面前。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策劃「台灣民報」復刻出版(江昭倫攝影)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