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30年前 立陶宛帶頭讓蘇聯解體

  • 時間:2020-03-09 16:18
  • 新聞引據:採訪、法新社
  • 撰稿編輯:黃啟霖
30年前 立陶宛帶頭讓蘇聯解體
立陶宛將在11日歡慶獨立30週年,在1989年8月23日,200萬人手牽著手,跨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形成巨大的人鏈,以和平方式要求脫離蘇聯獨立是重要的里程碑。(合成圖)

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在1990年3月1日宣布脫離蘇聯獨立,啟動15個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歷程,最終導致蘇聯在1991年12月解體。

立陶宛即將在11日歡慶獨立30週年,回顧歷史,1989年8月23日是個重要里程碑。當時200萬人手牽著手,跨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形成巨大的人鏈,以和平方式要求脫離蘇聯獨立。

這次連接3國首都的大規模人鏈行動,主要在紀念1939年納粹德國與蘇聯秘密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週年,這份密約讓波羅的海三國,從二次大戰以來一直遭到蘇聯併吞。

在這項人鏈行動的3個月前,在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中第一個舉行民主選舉的國家波蘭,由華勒沙(Lech Walesa)領導的團結工聯(Solidarnosc)在大選中勝出,並組成1948年以來第一個非共黨政府,而團結工聯正是利用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推動的「改革政策(perestroika)」。

1989年,東歐集團6個成員國的社會主義政體一個接一個垮台。當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1990年3月11日,也就是人鏈行動的10天之後,立陶宛成為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當中,第一個宣布獨立的國家。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中,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跟著宣布主權獨立。

戈巴契夫則是極力要維持15個國家組成的蘇聯,對立陶宛的獨立採取了反制行動,包括實施石油和天然氣禁運。

1991年,1月13日,蘇聯坦克在黎明時分,進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對聚集在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周圍支持獨立的成千上萬民眾,發動攻擊 造成14人死亡,700人受傷。

隔天,3個波羅的海國家都接獲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俄羅斯聯邦總統葉爾辛(Boris Yeltsin)的支持。

隨後在1990年到1991年,在葉爾辛推動民主之下,蘇聯另外12個加盟共和國當中的11國,包括俄羅斯聯邦、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摩爾多瓦、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喬治亞,也分別宣布主權獨立。

1991年8月19日,蘇聯共黨強硬派意圖發動政變,推翻戈巴契夫,葉爾辛在阻止政變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隨後在8月24日,戈巴契夫宣布下台,並解散共黨中央委員會;同一天,烏克蘭也宣布獨立。

莫斯科在1991年9月6日正式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地位。10天後,波羅的海三國成為聯合國會員。

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領導人一致同意,「蘇聯不再存在」,讓15個前加盟共和國正式成為獨立國家。

2004年,波羅的海三國加入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