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民主先生」李登輝如何改變了台灣?

  • 時間:2020-07-31 08:29
  • 新聞引據:、自由亞洲電台
  • 撰稿編輯:鍾錦隆
「民主先生」李登輝如何改變了台灣?
前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資料照片/中央社)

前總統李登輝30日在台北病逝,享耆壽98歲。被美國媒體稱讚為「民主先生」的李登輝,從追求以民主、均富統一中國,到成為首位訪問美國的台灣在任總統,並喊出「中華民國在台灣」,卸任前又拋出「兩國論」...... 李登輝極大地改變了台灣以及台海兩岸的政治格局。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有和李登輝共事的經歷。他說,李登輝是位博學、性格堅毅的基督徒,是一位有魄力的成功政治人物。

訪問康乃爾大學 掀起千層浪

談到李登輝任內的台美關係,康乃爾(Cornell University)大學之行是個重要關鍵。1995年6月7日,作為台灣總統的李登輝重回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Always in my heart)的演說。他以濃重的日本腔英文、一字一句誠懇道來,說西太平洋上一個經濟起飛後、從威權將轉型為民主直選總統的國家,想和世界交朋友。

這位成長於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本省籍政治菁英,選擇國際舞台,對國家定位做出新的表述:「這個世界終將了解,『在台灣的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是個友善且有實力的夥伴。」李登輝說。

李登輝訪問康乃爾大學,是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首次全民直選的前一年,後來引發台海飛彈危機,美方派出兩艘航空母艦戰鬥群巡弋台海。

前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是李登輝會直呼英文名Richard的美國友人。他告訴自由亞洲電台,李登輝訪美是有前因後果的脈絡,卜睿哲說:「1994年,他(李登輝)過境夏威夷時,美國給了很多限制;後來,到了1995年,台灣即將民選總統的前一年,他作為一個台灣的政治人物,他要面對對手競爭,得回應民意,而擴展國際空間,是台灣政治中很重要的課題。他必須對民進黨的主張有所呼應。在台灣的政治上來說,這樣的訪問可能是資產,但是,台美關係(在訪問後)經歷一段惡化期,後來不得不努力修補。而且,一些東亞國家曾好長一段時間都非常擔憂,(區域)可能要發生戰爭了。」

而對李登輝享有「民主先生」與「台灣認同推手」的桂冠,卜睿哲的觀察是:「1984年,蔣經國選了李登輝當副總統,這已經是很清楚的訊號,也就是下一位中華民國總統,將由本省籍人士擔任;而在1992年,(台灣的)立法院首次由全台灣人民直選出委員,當時,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民意,就只有26%......對台灣的認同,早就存在台灣人民心中,包括李前總統和民進黨,他們都承認這個早就存在的台灣認同,並運用到政治上。想有所表現的政治人物,都會這麼做。」

推出「兩國論」影響延續至今

李登輝於1999年7月卸任總統前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說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簡稱:兩國論),影響力至今仍在。

有關「兩國論」的談話前,兩岸好不容易走出台海飛彈軍演陰霾,由辜振甫於1998年訪問上海與北京,舉行第二次辜汪會談,並會見江澤民。當時辜振甫訪問中國大陸,是要為汪道涵1999年秋天回訪台灣,創造條件與氛圍。

李登輝的「兩國論」談話,讓事先不知情的美國感到意外。時任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的卜睿哲親自到台北溝通。回顧李登輝的決策思維時,他說:「我的了解是,原本李登輝打算將『兩國論』這個想法,在汪道涵訪問台灣時,私下告知汪道涵。但後來,他選擇公開陳述關於台灣的主權實體。(他的說法)其實不是新概念,然而,當時給美國帶來一些困難,還好後來管控得宜。我想,李登輝是想在台灣法理地位上,有更清楚的論述。我認為,中國對台灣的法理地位有很清楚的認知,而台灣要和中國打交道,怎麼能對自己的地位沒有清楚論述呢?在這件事的準備工作上,李登輝做得是對的。」

由於美國的關切,李登輝卸任前沒有再次推動修憲;也因為「兩國論」,汪道涵後來取消台灣行。

對卜睿哲來說,李登輝這位與他父親同月份出生的長者,曾給他的工作出過難題。但他認為,李登輝有著複雜的成長背景,包括在美國求學,到痛失摯子、成為虔誠的基督徒。他對老友的評價是:「性格堅毅的成功政治人物」。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